用“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

未知 2021-05-30 15:49
用“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互联网+”打造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并就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提出建议。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农业;建议时下,“互联网+”成了一个很时髦的词,各行各业都在提“互联网+”的应用。前几天去乡下采访,连水库养鱼的人都在谈怎样用“互联网+捕鱼。”在“互联网+农业”火热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要客观看待“互联网+”对农业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一、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农业“互联网+”对农业产业的改变不仅是营销层面,还可以改造生产环节,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最终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实现农业和三次产业的融合,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利益增值。这就是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农业的重要意义。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农业,可以重构新型农业产业化体系,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引领有效、支撑得力、网络健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有一家中粮智慧农场。去年笔者随团前往参观时,刚进入大门,一座名为智慧农业中心的建筑居中而立,与四周精心设计的廊桥、草坪构成一个都市公园的框架。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建筑,智慧农场也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据介绍,这座体验中心集合了7项世界领先技术、11项国内领先技术和9项中国农科院专利技术。讲解中,我们被一座约3层楼高,篮球场大小的植物架所震撼:高9米的大架子上,一盆盆植物分层整齐地悬挂着,缓缓移动。“这叫做旋转追光种植系统,在国内首次使用,现在是中粮生态谷和农科院的专利技术。”工作人员自豪地说。通过这种竖向多层的结构设计以及每株植物不停旋转,可以保证每株植物得到均匀的光照,生长过程也可以同步,方便采收。工作人员指着最下方的一个装置,“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供回液自动化结构,当植物转到这里时,就可以自动为每株植物增添营养液,使它们都能得到精准的灌溉。”这套装置容纳着3600个栽培槽,年产量可以达到11万株蔬菜,是其他种植方式的3倍以上,并且能节约人工成本50%以上。在大厅另一边的H型架子上层,叠摆放的植物吸人眼球。“这是将农业、机械、数控集成于一体的新兴农业设备,只占地4平方米,就能生产7万余株叶菜,可以减少60%的人工,并有效减少病虫害。”工作人员介绍说。顺着楼梯下到底层,两侧的玻璃窗中是一片新的天地。在蘑菇工厂,封闭式的厂房通过利用温、湿、风、光控设备,创造出适宜菇类生长的生态环境,一排排架子上,姬松茸、榆树菇、黄金菇、林芝等国内外稀有、高附加值的蘑菇正在生长。另一个玻璃窗里,一排排小巧的红色、蓝色LED灯正照射着架子上的植物,利用最有利于植物加强光合作用、积累养分的红光和蓝光照射,再加上计算机对作物生育过程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控制,可以实现作物连续生产。这里目前种植的主要是铁皮石斛、冰叶、藿香等药食同源植物,产量可达正常种植的30―40倍,人工使用减少30%,具有极大的可推广性。这就是“互联网+”给中粮智慧农场带来的变化。二、“互联网+智慧农业”重构产业链价值据统计,目前全国播种面积在23亿亩到24亿亩之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向工业化迈进,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智慧农业与科学管理制度相结合,让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和生产环节得到综合而全面的应用,这是改变中国农业发展轨迹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其实质是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体系。一是延长农业产业链。要延长产业链的长度,增加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增加产业链的宽度,使得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要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由低效益行业向高效益行业配置。具体而言,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建立信息支持技术和信息咨询交流制度,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二是开创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是打破小农经济制约农业发展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金融服务、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