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望远镜——韦伯华丽启程

未知 2021-12-26 11:38

太空望远镜——韦伯华丽启程


今天,在经历十四年的不断延迟后,耗资100亿美元、有“鸽王”之称的詹姆士·韦伯太空望远镜终于成功发射升空。接下来,它将执行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展开天线、电池板、五层遮光罩、折叠式主镜和副镜。如果一切顺利,它将在30天后抵达150万公里外的目的地——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以下简称日地L2点),然后开始在轨测试。明年六月,它才会正式工作。

图1:阿里安5型火箭发射韦伯太空望远镜(credit:NASA)

图2:发射前的韦伯太空望远镜(credit:NASA)

韦伯太空望远镜有望成为天文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6.5米口径的巨大主镜将用来收集来自最遥远宇宙的红外光线,拍摄令人震撼的深空照片,为我们解答宇宙起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秘密。

毫无疑问,它是卓越的技术成就,也是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以来最受关注的太空望远镜。它不仅是口径最大的太空望远镜,也将成为有史以来看得最远的望远镜——能看到136亿光年外、诞生仅2亿年的早期宇宙景象。

它极高精度的大口径折叠式铍制镀金主镜、网球场大小但单层厚度仅为0.025-0.05毫米的五层展开式遮光罩、保证主镜和红外仪器在零下220度工作的深度制冷系统和工作温差达450度的温控系统,在历史上都没有先例可循。它也将是人类发射到月球轨道以外最重的航天器(6.5吨)。它的延迟和这些巨大的技术挑战不无关系。媒体对此已经有大量报道,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们不妨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太空望远镜的历史,然后遥想一下未来。对大家都关心的我国太空望远镜的状况,我也会做一番比较和展望。

将天文望远镜发射到没有大气干扰的太空中,最早是美国天文学家斯皮策于1946年提出的想法。但直到1968年12月,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光学太空望远镜“轨道天文台二号”(本文所述“光学太空望远镜”仅包括紫外、可见、红外光波段。伽马和X射线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方式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才成功升空。

轨道天文台二号由NASA研制,主镜是一台采用斯瓦西成像系统的30.5厘米口径紫外波段望远镜。在四年多的工作期间(至1973年1月),它拍摄了大概1200个目标的紫外照片,包括行星、彗星、恒星、星团和星系等。它也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无线图像传输技术。它的多个后续任务都很成功,促使了哈勃望远镜的立项。

图3:轨道天文台二号(credit:NASA)

无独有偶,苏联的第一架太空望远镜也是紫外波段的。“猎户座一号”望远镜安装在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上发射升空。它的口径为28厘米,使用16毫米感光胶卷。礼炮一号仅有联盟11号机组在上面驻留了22天。由于联盟11号返回时的悲剧性事故(三名宇航员因飞船失压身亡),猎户座一号也随礼炮一号使命的结束而终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欧、俄发射了不少太空望远镜,覆盖红外、可见光、紫外、X和伽马等波段,但口径都不大(不超过一米),也没有特别瞩目的成就,因此不太为公众所知。

1990年,随着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发射,NASA开始执行四个“大天文台”计划(另三个是康普顿伽马射线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斯皮策红外望远镜),太空望远镜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

最后是哈勃出尽风头,而其他三架望远镜一直默默无闻。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哈勃是当时口径最大的太空望远镜(口径2.4米,将当时太空望远镜口径纪录翻了几倍),还可以由航天飞机在轨维护。从第一次镜片缺陷的修复开始,每次航天飞机执行哈勃维修任务都会成为新闻热点。当然,超记录的投资(发射时21亿美元,后续100亿美元以上)和研制时间(12年),以及超长的寿命(31年)也是它成名的资本。

哈勃没有让人失望。三十多年来,它的观察对象囊括了家门口的太阳系天体直至130多亿光年外最遥远的星系。它的研究成果几乎改写了整个天文学。对公众来说,它让我们认识了“创生之柱”和“上帝之眼”等神秘而瑰丽的深空星云,更不用说极其震撼的哈勃超深场和极深场。它是当之无愧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天文项目。它至今还在工作,辉煌还在继续。

图4:哈勃拍摄的创生之柱(M16鹰状星云的一部分)(credit:NASA/ESA)

图5:哈勃极深场(这张跨越10年拍摄、累计曝光时间达50天的照片显示了在2.2角分见方的视场中7000多个130多亿光年外的星系)(credit:NASA/ESA)

除了四大天文台计划,从上世纪1990年代至今,美国和欧洲还发射了四架口径一米以上的太空望远镜。其中欧洲航天局和NASA联合研制的赫歇尔红外望远镜口径达到了3.5米,超出哈勃却知名度不高。由于航天飞机的退役,这些望远镜都不具备在轨维护能力,寿命大大缩短。一旦发生故障就寿终正寝。韦伯也不例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