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需技术和社会手段双管齐下

未知 2022-03-11 17:19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需技术和社会手段双管齐下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丁元竹提交了《关于技术和社会手段双管齐下 改善未成年人游戏环境的提案》,建议通过技术和社会手段,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行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其中6至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社会各界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用网环境。去年8月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大幅下降。

“社会仍存在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游戏账户,甚至进行冲动消费,导致防沉迷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丁元竹指出,未成年保护的关键,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共治。

未成年玩家之所以能绕开实名认证系统进行游戏,这背后有部分家长不作为因素,也离不开一些犯罪团伙推波助澜。例如:去年10月,在“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的协助下,南京建邺警方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捣毁了多个通过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进行游戏帐号非法租赁的犯罪团伙,涉案人数达40多人,平台涉案金额过百万。

加强技术研发 促进游戏厂商采用人脸识别

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85.8%未成年用户在玩游戏过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剩下未遇到防沉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游戏账号采用成年人身份注册,使防沉迷系统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丁元竹指出,大部分游戏企业尚未将人脸识别纳入防沉迷系统。《通知》颁发后,家长退费诉求较去年同期上涨40%,在随机抽样的1000个退费家庭中,弹起过人脸识别的占比61%,而通过人脸的比例达到了77%,未成年防沉迷机制与新型人脸技术正在被家长的不作为所洞穿。

目前除了像腾讯、网易这样个别头部企业外,大部分游戏企业尚未将人脸识别纳入防沉迷系统。这也让不少未成年玩家能绕卡实名认证系统进行游戏。

2020年6月开始,腾讯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

到2021年12月,腾讯对人脸识别策略进行升级,在头部游戏实施更严格的人脸措施,例如:对55岁以上实名用户,在夜间游戏每次登录都需要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账号或设备;同账号如果在多设备频繁使用,也会触发人脸识别,降低三方租号的利用率。

丁元竹认为应继续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治理,完善网游防沉迷体系,鼓励、促进更多游戏厂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同时加强跟踪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入设备维度的疑似未成年人挖掘模型,建立全天巡航逻辑。

完善社会治理 提升家长等监护人网络素养

丁元竹指出,游戏租售平台对未成年人游戏实名制、游戏交易系统安全的破坏很大,应该严厉打击游戏租售平台,肃清提供代过人脸服务的黑灰产团伙。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家长是最重要一道防线。丁元竹实际调研中发现,大量游戏沉迷未成年人背后都存在着家庭监管和教育失责或不当的情况。这需要切实提升家长等监护人网络素养,家长的尽责教育、陪伴引导和合理监管才是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治本之道。

2021年起,国家陆续推出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厘清和划定家长、监护人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责任。

今年1月1日生效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丁元竹建议针对一些未成年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因长期疏于监管、对孩子缺乏陪伴、粗暴教育孩子等失责行为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由此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与家庭经济问题的,建议列入相关失信名单,并追究相关民事责任。

他建议,强化学校及社区的教育作用,设立相关互联网教育课程,让家长更好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安全上网,适度游戏观念。同时要关注城乡地区留守儿童,提高低线城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