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基建,一场没有石头可摸的“过河”

未知 2022-03-18 18:05

数字新基建,一场没有石头可摸的“过河”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数字经济”持续成为热点话题,“东数西算”概念自2月中旬以来,已连续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关热点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微信号此前发布的一则消息引爆的:

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个地方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一些媒体将“东数西算”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相提并论。2月18日当天和随后的2月21日两个交易日,所谓“东数西算”概念股大量涨停。

贵阳经开区大数据安全中心

然而,如果以冷静和辩证的视角审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政府在数字经济和新基建上并不想“大干快上”,而是特别强调了“适度超前”的布局和投资的“有效性”: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同时要“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认为,由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身特点,投资的“有效性”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数字新基建不是“铁公基”

过去数十年,中国曾以大力投资基建的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少助力,但数字新基建与传统的“铁公基”(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数字新基建与传统的‘铁公基’建设差异巨大,传统的桥梁、道路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寿命以百年计”,李广乾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但是以数据中心、网络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在技术层面更新频率非常快,技术的实用周期特别短,往往不超过10年”。

“所以在围绕数字基础设施进行新基建时,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思维,对于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代际演进,技术对产业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公路、桥梁建成了,哪怕一两年没用,10年、20年后总是有用的,但是信息数字基础设施不同,一段时间不用,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届时现有的投入在未来反而会成为一种巨大的负担,所以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尊重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的意见”,李广乾表示。

一场“摸不到石头的过河”

5G通信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在今年的MWC展会上曾提出,到2022年底实现全国100%市县城区及重点乡镇农村覆盖,5G网络覆盖人口超10亿,中国移动5G基站数将超过100万站;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也表态称截至今年年底共建共享5G基站达70万站。

工信部预计到2023年末,我国5G基站将达到250万,未来2-3年5G网络建设将继续升温。

然而,所谓“5G无用论”的争议却从未停止。

“5G其实没啥用,我们碰到过很多人这么说,这可能不是指5G一无是处,而是从个人消费者角度而言,2022年的5G作用依旧不明显”,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对观察者网表示,过去十多年,我们从PC时代大踏步迈入移动互联网的大门,从2G、3G到4G,每一次通讯领域基础设施的革新都带来巨大的发展的红利。

但5G时代带来了一个尴尬,即从消费者体验来看,4G的速率可能已经满足了个人消费层面的需求,而5G在基建投入的成本成倍上升的同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仍然没有清晰,这是一个5G乃至于国内数字新基建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很显然,从5G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数字新基建已经发展到非常前沿的程度,但超前建设后,如何让整个产业经济生态进行后续的衔接,是一个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没有石头给我们摸着过河了,可这种强烈的赶超心态仍然存在”,刘典认为,过去中国是以赶超西方的心态在发展通讯产业相关的基建以及配套设施,但现在中国已经比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做得好,已经走到了全球的第一方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