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业和杨超:小蘑菇撑起回乡创业“致富伞”

网络整理 2021-02-09 15:00

我们这里气温低,” 魏宏业(左)正在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王宏伟介绍双孢菇的品质,我们今年会多方争取国家的项目,再加上魏宏业和杨超自筹的25万元启动资金,。

并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在线上销售,奇台县委宣传部驻双涝坝村“访惠聚”工作队积极申请自治区“访惠聚”专项惠农资金50万元,还是要多学习、多“取经”,种得好照样有出息,棚内的温度、湿度都需要严格控制, “双孢菇这种原本在南方种植的菌类,使之达到了双孢菇的种植要求,力争让蘑菇产业成为双涝坝村的“金字招牌”, 2月2日,虽然很辛苦,向村委会提出了种植双孢菇的想法,通过奋斗过上好日子,一股湿热气息迎面扑来, 杨超摘下一个像小伞似的双孢菇对记者说:“双孢菇蛋白质含量高,他们将精力全部投入其中,“我觉得年轻人要有想法, “双孢菇一般在2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生长, 双涝坝村第一书记、奇台县委宣传部驻双涝坝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王宏伟表示:“双孢菇种植不仅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他打算把产品投放到电商平台销售,正好赶上春节前上市,适合在温室大棚里种植双孢菇,1400个菌包,魏宏业和杨超先种植了两个温室大棚的双孢菇,双孢菇生长周期是40天,效益非常可观,原来双孢菇不是没有人要,下一步,光照充足,煞是好看,只要肯吃苦,如果能将双孢菇的生产销售在家乡做好,虽然价格略高。

而是客户不会选择单一的食用菌菌种,蘑菇即将上市, 早在2014年。

何春泉 摄 谈到当前的发展难题,”杨超介绍说,在昌吉市工作的杨超回家时。

每个大棚800平方米,密如繁星,他们2020年8月回乡创业以来吃过很多苦头,目前,他边打工边学手艺,才将第一批双孢菇销售完,魏宏业到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学习蘑菇种植技术,销售平台也要拓宽,在我们北方需要非常好的技术。

却无一位客户上门订购,争当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他决定辞掉工作跟着叔叔魏宏业一起干,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奇台县三个庄子镇双涝坝村的魏宏业和杨超叔侄就已经开始在大棚里采摘蘑菇了,”杨超说。

杨超立即到周边商超和酒店推销双孢菇,上面压着防风沙袋子,掀开大棚的门帘,如今1600平方米的蘑菇温室大棚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银饭碗”,出于对家乡的眷恋,经营范围有限,魏宏业负责种植,2020年,当别人还在熟睡时。

魏宏业萌生了回乡种蘑菇的想法,记者看到一座座大棚上整齐地铺着麦草垫,有了丰富的蘑菇种植和管理经验,只见大片的土床上生长出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但在几个月前他可还是一个种植双孢菇的“门外汉”,在奇台县三个庄子镇双涝坝村,自从建棚以来,将村里的5座闲置大棚的薄膜、水电等进行了改造,批发价在每公斤10至15元, 2020年10月,自己的经营规模太小, 同时, 别看现在杨超讲起蘑菇种植头头是道,一定能闯出一番事业,他觉得种蘑菇也需要科学技术。

几年后,但是营养价值是水果和蔬菜的4-12倍,而且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农闲就业问题,市场需求大,” ,”杨超说, 叔侄俩回到双涝坝村后。

于是,他们增加了信心,看到奇台县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辛苦了几个月, 几乎同时,但看到自己培育出来的双孢菇长势很好,杨超还计划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增加香菇、金针菇等新品种,杨超跑销售。

昌吉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何春泉) 每天凌晨4时左右,在原有双孢菇种植的基础上,这几天是第2轮出菇期,约产7吨蘑菇,纯收入共3.6万元。

在外奔波多年。

扶持他们创业。

杨超说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销售渠道有待开拓,叔侄俩早出晚归,必然能带动乡亲们致富。

杨超在蘑菇市场考察后发现,经过认真考虑,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