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变成励志鸡汤文?

未知 2020-10-08 14:47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变成励志鸡汤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熟悉的一句话。如果我说,这是古代最精炼的“鸡汤文”,是用来让年轻人励志、奋进的,你信吗?不信?那咱们就掰扯掰扯。

01何为“三不孝”?

不孝有三,指的是三种不孝行为:

第一是不能“事亲”,不孝敬父母;第二是不能“事君”,不能尽忠;第三是不能“立身”,没有成家立业。

正经点儿看,古人也是草率了。话说这“三不孝”,真正和“孝顺”有关的,就是第一条啊,其他两条,和“孝”的本义,都保持了尴尬的距离。

尤其是第二点,事君,讲的是忠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君报国就难以床前尽孝,两者明显是矛盾的。


但古人就是这么横,我就这么说了,你能咋地?

古代讲究“事君如事父”,皇帝不仅是你爹,还是全天下人的大爹,就是亲爹见了皇帝,也得跪。

汉高祖刘邦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他爹还活着,见了面,还是爷俩好,喝多了就变哥俩好;后来,刘老爹的管家不干了,悄悄对他说:“您儿子虽然是您儿子,可他如今是皇帝,全天下人的大爹!您见了儿子,也得跟全天下的人一样,得下跪啊!”

刘老爹一听,有理。儿子再来看自己的时候,下跪迎接。刘邦吓了一跳,连忙搀扶老爹,问:“这是咋了,喝多了?咋还给你儿子跪上了呢?”

刘老爹把道理一讲,刘邦也蒙圈了,的确是这么个理儿。那咋办?

大臣献计:“你把你爹封为太上皇,反正他就一农民,也威胁不着你、篡不了你的权,这样见了面,他就不用了下跪了,爷俩可以继续平起平坐、推杯换盏、喝到哥俩好!”就这么办了!

所以,在古代,皇帝就是爹,比爹还爹,为了这个全天下的大爹,你得敢于舍弃生你养你的小爹,这就叫“忠孝不能两全”。总之是一个爹大与爹小的辩证法、逻辑、概念、哲学、科学原理、二次元、四维空间问题。


02“无后为大”还是皇帝大?

本来这事儿整得挺好的,你好我好大爹好,小爹虽然不怎么好,也不敢拿皇帝怎么地。

孟子闲着没事,到处讲学赚讲课费,一不留神,把这事儿说偏了。

一天,给同学们将舜的故事。舜那个时代,还没有大爹(皇帝),虽然有名义上的天子尧,可整天饮毛茹血的,连根好咬的火腿肠都没有,这天子也没人愿意干。所以流行禅让……不是大家风格高,是真不想干。

别的地方、别的人物,讲孝顺好讲,因为实在没啥好讲的,对父母好就是孝呗!

偏偏这个舜,特别难讲。为啥?他爹妈都坏,妈是后妈,不消说;爹是瞎子,也不咋地,两口子老想整死舜。

舜虽然憨厚老实,心里也烦,惹不起我还躲得起嘛。躲开之后,问题来了:自己得成家啊,成家就得娶老婆,娶老婆就得跟爹妈汇报。

这对奇葩爹妈,你若给他们汇报了,他们肯定不同意,老婆就甭娶了;娶了再汇报,就显得不孝。

一咬牙一跺脚,到底是内心的自由还是身体的渴望……总之,舜决定,先娶了老婆再说。


反正他后来也当了天子,天子做啥都对。至于为什么对,留给孟子同学吧。

孟子想了想,这谎……啊不,这事儿咋圆呢?一拍大腿,有了:

“同学们,你听我说~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三件事情中(事亲,事君,立身),没有后代(立身)是最大的问题!”

“舜面前摆着两个选项:事亲或是立身。事亲,就要把结婚的事汇报给父母,汇报了就没法结婚,就会无后。立身为重,无后为大,所以可以把亲情放一放,选择不汇报!”

孟子讲完,擦擦唾沫:“下课!”

没成想,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一个更难圆的谎。

如果“无后为大”,那“事君”呢?你小子想造反呀,“无后”的事情竟然比孝敬皇帝还大?尽忠报国死了的将士,有多少是“无后”的?难道他们尽忠尽错了?

翻翻旧账,你会发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也是孟子说的。弄不好,他不是为了替舜圆谎,他真这么想。

在老孟眼中,国君、皇帝算什么东西?百姓最重要!“无后为大”这句话,孟子说的时候风轻云淡,仔细分析却石破天惊。


战国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孟子怎么说都成。

后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孟子成了“亚圣”,如果还强调“无后”比“事君”大,就麻烦了。唉,这谎得圆啊。

既不能否定孟子的话,又得让皇帝爹们满意——我太难了。

03“不孝有三”是怎样变成鸡汤文的?

这难不倒智慧的古人们。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孟子爱咋说咋说,经不住咱们揉捏。

东汉末年,有个小伙儿(疑似),名叫赵岐,他发现老孟这几句话不太对劲儿。老孟把百姓抬得这么高,皇帝老爹咋办?不行,得阐释阐释,让皇帝老爹满意。

他写了本《孟子章句》,重新阐释了“不孝有三”的含义,不仅把孟子的话圆上了,还让皇帝老爹十分熨帖。“三不孝”从此成了最古老的“励志鸡汤文”。

小赵同学是这么解释的:

一不孝(事亲):见了父母有过错,却不知道劝说,陷他们于不义;

二不孝(事君):家里穷得叮当响,却不知道挣钱、当官,连父母也养活不了;

三不孝(立身):不娶老婆,没有后代。


完美!说实话,看到这解释,我是服气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皇帝满意,老百姓也满意,孟子无话可说……

但这的确有点背离孟子的本意。

孟子讲“无后为大”,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老百姓最重要,养育后代,老百姓才能繁衍;其次,是孝敬父母;再次,才是皇帝,才是事业,才是尽忠。

小赵同学不敢和天下百姓对着干,必须赞同“无后为大”;但在“事亲”和“事君”上,有了更强的“忠君”色彩。


为了体现“皇帝大爹”的重要性强过“亲生小爹”,他干脆把“一不孝(事亲)”解释为“不能指出父母的过失”,先入为主地假定“父母存在过失”,背离了孝的本意。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为“二不孝(事君)”做铺垫:

做孩子的,要先干事业,先挣钱,先当官,没有钱、没有事业,怎么赡养老人?

从字面上理解,赵岐的说法很有道理,甚至很励志。只是他的出发点,在于忠君,在于“事君如父”,并不是出于“鼓励个人发展、离家创业”的目的。


就算目的是为了忠君,这篇鸡汤文,也值得一饮而尽。

做人要孝,理所当然,但如果不敢指出父母的错误甚至纵容,就成了不孝;如果为尽孝毁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导致连尽孝的能力都没了,就成了愚孝。

嗯,还是很有哲理的……哲理的山路十八弯,哲理的水路九连环,哲理的山歌排对排,哲理的山歌串对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