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女儿去厦大读研,爸爸也考了厦大的博士

未知 2020-11-18 13:39
励志!女儿去厦大读研,爸爸也考了厦大的博士





2020上半年,在安徽阜阳家里,女儿王睿在房间内上着厦门大学在线专业课,父亲王健作为师范高校教师直播着自己的思政公共课和生命教育有关课程。

然而一到周末,王健也和女儿一样,作为学生,上着厦门大学的网课。原来他还有个身份——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2018级研究生。

父女俩同时在厦大读书,而因为晚女儿一年入学,王健还被王睿开玩笑地称为“学弟”。他自己倒是不怎么在意,重新拾起学生身份,他认为自己有一颗年轻的心,不会变老。


恭喜爸爸成了我“学弟”

2017年9月,来自安徽阜阳的王睿拿着录取通知书,在翔安校区公共卫生学院的报到点完成了注册手续,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厦大生涯。和一同前来的父母作别后,军训、英语分级考试、选课、上课……她像所有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增进与厦大的情感,不断融入厦大新生活。

直到那年冬天,这样的平静被一条微信消息打破了。家庭的微信群中,妈妈神秘地@出了王睿,说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是我爸要考博士了吗?”

猜到第二次时,王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你还真是了解你爸呀。”妈妈说。

然而,当时的王睿可能没有想到,

父亲的目标院校就是自己在读的厦门大学

,而仅仅半年后,父亲成为了自己名副其实的同学。尘埃落定那天,她在QQ留下签名

“恭喜爸爸成了我的学弟,未来日子一起努力吧!”


王健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2018级博士生。

厦门大学是全国首批举办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单位,报考该专业的申请人需要具有硕士学位且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管理全职工作经历。

每学期,博士生们都要和学院协调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集中学习,这是一个辛苦和严格的过程。

在这一个月当中,

白天满课,晚上不时还有讲座,连轴转的生活是他们的常态。

老师们对待课程也非常严肃:比如邬大光教授就要求,他的课需要每个人都出席,缺勤一次就要重修。

一边是自己无暇抽身的课程强度,另一边是医学生满满的课表,虽然同在一个城市,父女俩却鲜少见面。

眼看着

父亲一边兼顾工作,一边埋头学习

,王睿会从心底里觉得“特别心疼”。但久而久之,看到父亲每次到厦大来都乐在其中,“我也就不多说什么,好好陪着他就好了。”每次父女俩在课余相遇,从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到未来成长的规划,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女儿报到触动了我的梦想

王睿来厦大报到时,父母都来送她。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年近半百的王健突然有了一个小小的想法。

这是个对于一名1997年毕业参加工作,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工作稳定,家庭幸福的人来说,可能早已放下的想法:

“我要不要读博?”

但是在那一刻,这个问题变成了:

“欸,厦门大学招不招我这样的人?”


王健(左三)在日常工作中

1993年,王健通过高考,成为了阜阳师范学院(现阜阳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毕业后,他留校做辅导员并兼做无机化学课程教师。

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王健逐渐认识到管理学生日常的工作和上化学课之间有一定的矛盾,

自己需要一个与岗位对接的专业知识提升过程。

于是,他在职攻读了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硕士。

从一名化学教师到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从化学系到教务处再到实验实训管理中心,王健也实现了由辅导员向副教授专业技术岗位的转变。

在个体生命深度感悟与长期教学科研生涯中,

“生命教育”这一主题逐渐走进了王健的视野。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本体的关注,让每个人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即全人教育,一个“大写的‘人’”。


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一系列的学术论文,面向全球共享的智慧树在线课程,还有主编出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省级规划教材……这些都是他在这个领域多年耕耘的结果。

在送完女儿报到回家后,王健上网检索了相关信息,发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真的有适合自己攻读的专业。

和爱人、女儿商量后,王健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我要尝试一下,既然孩子考进来了,不管结果如何,我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采取申请审核制的招生办法。2017年底,王健开始准备申请材料,他将自己的前期成果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小册子,寄送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申请的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6日,这时,王睿大学第一学期的考试周还没有开始。

后来,网上公示,王健通过了审核。接下来,就是准备4月份即将到来的笔试和面试。

“那一段时间很紧张,真的很紧张。”


2018年4月4日,在厦门大学97周年校庆的前两天,王健和同一批的21个人一起来到厦门大学进行考试。

他是考场第一个接受面试的考生。

担任面试考核组主考的邬大光教授针对王健研究的生命教育提出了一些专业问题,王健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回答。

从考场走出来,一位老师和王健说:“你还是挺淡定的,一般人在邬老师面前,是不可能这样的。”

等待半个月之后,王健收到了反馈信息——他入围了。

“当我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就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还行!感恩厦大,感谢导师们的认可。”

后来王健得知,他那一年,

整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报录比是10:1。

厦大带给他很大的震撼

虽然拿到厦门大学的学生卡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王健对厦大的熟悉程度比之许多厦大人都不遑多让。

校园中的一栋栋建筑,一处处文物,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物……从历史到现在,从厦大的四种精神到厦大的最新成就,他都能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

长汀,是厦门大学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一开始不知道长汀,我们就找。”王健专门买来《萨本栋传》。阅读过后,他心想:长汀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到长汀办学,(我)要研究透。

他对女儿说:

“我们到长汀去看看吧。”

2019年小学期时,他们买了去长汀的高铁票。为了准时搭乘早上的列车,父女二人在厦门北站住了一个晚上。

夏日的福建,潮湿、闷热是天气的主旋律,繁茂的榕树上有着经久不息的蝉鸣。


到了长汀,王健和王睿看到了厦大长汀的校址。可能是觉得有一个目标在指引一样,父女俩觉得还不够,便在长汀校址外继续探索着。直到他们走到了长汀县东城墙巷77号,墙上的文物保护单位标牌映入眼帘——抗战期间,故校长萨本栋居住于此。

“舍身护校,真的很不容易,”长汀之行,让王健对厦大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的精神,有了故事性的表达,打动人心,触动灵魂,也更为深刻,传承久远。

每次来厦大,王健心中的小马达似乎就从来没有停过。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也感受到了厦大厚重的文化底蕴。


囊萤楼一楼的教室

囊萤楼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如果没课,他可以在一楼的教室里泡一天。

他甚至还专门淘来了一本民国版的《南侨回忆录》作为收藏,以从校主陈嘉庚的视角,感受厦大的人文情怀。

有一次,王健利用单位相对空闲的时间请了12天的假,专程跑到厦大学习。他到别的班级听课,旁听博士论文答辩……学院并没有安排这些内容,全都是他给自己的“加餐”。

“厦大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重新认识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本质。”

王健说。

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

正如王健于2013年发表于《中国德育》的一篇小论文标题《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一样,

王健与王睿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核心便是——共同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