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指标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

未知 2021-06-08 18:45

中国人力资源指标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


6月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举办了主题为“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的第41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活动,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备受关注的人口、减碳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中国的人力资源指标在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

针对目前热议的人口问题,李稻葵认为应首先区别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考虑到健康和教育因素在内的、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人口的技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按不同年龄的人口分布,不同年龄段人均预期的健康寿命时长,乘以人口分布的数量,再乘以劳动力技能或者受教育水平,得到一国人力资源总量。以此计算,中国的人力资源指标在2050年前可保相对平稳,因此无需对现状产生过分焦虑。

清华大学ACCEPT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

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厉克奥博表示,以2000年为基年,由于老龄化冲击,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下降了6%。但考虑到预期健康寿命和教育时间的延长,2019年比2000年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14%。他认为,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的劳动意愿,破除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其次是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推进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打破户籍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顺应经济地理再布局,推动人力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若能够在充分尊重人民参与经济活动的意愿、保护其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灵活调整退休时间并增加延长相应福利,消灭年龄歧视,将大幅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对冲劳动力数量和比例下降的不利影响,缓解老龄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

防止需求疲弱持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冯煦明认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两方面深刻变化: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二是人口地理分布结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六零后出生高峰时代的人口将逐步进入退休年龄,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地区集中。人口代际转型和人口地理再布局,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动因,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他还指出,内需不足仍是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方面。导致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是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大幅落差 - GDP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转化率仅为45%左右。他认为,如果总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恢复,可能通过经济循环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为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需求疲弱持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

碳排放的问题不仅关乎环保,更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李新创介绍,去年中国碳排放占全球29%,钢铁生产总量10.65亿吨,占全球57%,钢铁碳排放占全球钢铁碳排放的60%。因此,碳排放的问题不仅关乎环保,更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钢铁行业的碳减排应该注重六个方面:第一,优化布局;第二,通过提高能效来节能;第三,优化用能,如发展新能源;第四,回收利用废钢;第五,用低碳技术,第六,理念改变,强调碳生产效率为核心。在李新创看来,全行业在2050年实现碳达峰不现实,但钢铁行业碳达峰之后的降碳排放时期,可以给其他行业提供缓冲时间。最后,针对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问题,他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法:第一,加大对其他国家铁矿的利用,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四大巨头;第二,加大国内铁矿开发;第三,加大国内废钢的回收利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

电力行业必须比工业提前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王灿表示,目前中国的年碳排放量大约是100多亿吨。2060年想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从电力、工业两方面实现减排80亿吨的目标。电力方面,目前的排放量是每年40亿吨,主要来自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在未来必须全部用风能、光伏、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替换。配合能源替代,要发展氢能等配套的储能方式和具备智能调控能力的电网,以满足波动的电力需求。工业部分减排40亿吨的挑战更大,但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效率,即通过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和运作管理方面优化,及跨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单位产出需要的能耗,降低排放;二是能源替代,即使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清洁电,或是氢、铵等新型燃料能源,替代传统的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此,电力行业必须比工业提前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到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要达到85%,才能实现目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