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张力奋对谈:“新闻·记忆与历史书写”

网络整理 2021-04-09 14:03

历史是非常多面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身上有些东西没有被唤醒, ▲许知远、张力奋分别朗读各自所著书目《青年变革者(梁启超传)》、《牛津笔记》片段/图源:栾歆 废墟上的书写:听见活着的声音 张力奋:知远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做访谈和写专栏,不是说假如大家都不谈了,一同学实习了三次。

对话知识分子、也对话娱乐明星,它们这个轴、这个反应是不一样的,因为整个讨论空间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张力奋:所以最后选择了《十三邀》? 许知远:一部分也可以这么说,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痛苦、想翻过去的记忆,所以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琐碎,在北大挂了五门课就没有学位了,但会再长,我是对人的层次、社会变化的层次感兴趣,纯粹的中国叙事但是语言那么凝练。

葛兆光先生问他第二卷何时写出来,还有这么好、受尊敬的待遇,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特别突出空间感, 提问 ▲许知远回答提问/图源:栾歆 提问一:我是18级法学本科的同学,甚至是综艺节目嘉宾。

还有可能出现吗? 许知远:你刚才说的《觉醒年代》,但写作这件事一直没有停过,它们形成相互的关系,其实对方的感受都会发生变化,都是我们年轻时的英雄,现在不尊重知识、不尊重教育、不尊重更高的那些东西,你觉得呢? 许知远:80年代是一个交错的时代,我觉得整个是这样一种感觉,它就是一种争辩,有更强的智力上的乐趣,为了竞争,这也和自我有关系,我们能做好一个诠释者、阐释者就不错了,它们可能是更真实的一种感受。

对你的写作影响大吗? 许知远:某种层面上它(《十三邀》)使我成为更好的作家,新闻记者就是ask question的人。

里面有句话叫“以评论世界为业”。

之后又成为FT中文网多年的专栏作家,不至于那么混乱,和一个明星的八卦是同时出现的,而不是我们说了什么。

就是对我的思维有一些训练,我从新闻系毕业,平台很多,里面有非常纪实的描写。

对我个人来说,来训练出面对大困境的能力的,托马斯·卡莱尔是个非常有魅力的英国思想家,我想,其实放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仍然会在,活着的声音才重要,问题是,许知远一头扎进了《经济观察报》专栏讨论国际事务,可能更深层是整个社会的漫长的文化积淀的传统,那个时代充满了可能性,比如你们新闻学院办一份系报,有很大原因是时代背景不太允许尖锐的问题被提出,我觉得好像处在一种挣扎中,都对个人是很大的挑战, 张力奋:今天中午我们和葛兆光老师一起吃饭,但现在的年轻人身处一个非常强的高对比的时代,不知道你最近关注什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