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际,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

未知 2021-06-15 11:04

北宋灭亡之际,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


杨家将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的忠君壮举在民间传说中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人津津乐道。

比如大破天门阵、七郎八虎闯幽州、四郎探母、血战金沙滩、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等等。

小时候听杨家将故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杨七郎被害了。

仁宗年间,杨氏父子与辽军大战金沙滩,因为敌众我寡,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弹尽粮绝,形势万分危急。

对于敌人的劝降,杨业严词拒绝。

为了摆脱险境,他下令其子七郎回去搬救兵。可是他不知道,七郎此去是进入虎口,有去无回。

主帅潘仁美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杨七郎,嘴上说着一定派兵,心里却动了杀机。

原来不久前,杨七郎为了争夺帅印,跟其子潘豹擂台比武。

潘豹技不如人,为了取胜使出暗器,杨七郎见状大怒,结果了潘豹。

因为擂台比武立了生死状,约定死伤免责,潘仁美吃了哑巴亏。

这次杨家身临绝境,潘仁美不顾一切,要报杀子之仇。

于是他痛下杀手,将七郎射死。

身陷重围的杨令公又派六郎打探消息,音讯全无。

他拒绝了敌人的诱降,一头碰死于李陵碑下。

杨家将的故事荡气回肠,小时候听的时候真的是很有代入感。

杨家满门忠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国人的爱国情怀,所以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且杨家将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战斗力爆棚,将辽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哭爹叫娘。

那么在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为什么不挺身而出,他们去了哪里?

杨家将的故事多数来源于演义,演义虚构成分很大。

比如演义中的大奸贼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历史上是有这人,也是大宋将领,但是人家可并非奸臣。

历史上的潘美,是个胸怀大志的爱国青年。

他曾经说“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取得富贵,却碌碌无为与世间万物一同了结(自己的一生),是值得羞耻的。”

最初的时候,潘美是帮皇帝传达圣旨的。

潘美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曾经单枪匹马跑到陕西,说服有造反打算的陕军将帅袁彦归顺大宋。

潘美的军事才华也有口皆碑,军队训练有素,打仗百战百胜。

66岁那年,潘美宝刀不老率兵北伐,一路过关斩将,“单独夺得寰、朔、 云、应等州”。

可见潘美陷害杨家是个历史冤案,是民间艺人让他背锅了。

不过杨家将的故事并非都是虚构,真实的成分还是占比不少的。

其中爱国将领杨业,就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而且杨业也是宋朝名将,宋史曾经为杨业立传:

杨业,并州太原人。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宋史·杨业传》

杨业是山西太原人,父亲杨信是麟州刺史。

虎父无犬子,杨业十八般武艺无所不精,善骑能射;而且带兵有方、用兵如神,战无不胜。

因此杨业名声大噪,人送外号“杨无敌”。

可惜的是,当初的杨业并非宋将,而是北宋敌对阵营后汉的军事骨干。

因为杨业父亲就是后汉刺史,杨业自然也是后汉军队一员。

20岁的时候,杨业就是指挥使了。

指挥使是多大的官,宋史中找不到有关记载,明代的时候是三品大员,职务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五代十国时期,指挥使职权至少相当现在的师长。

我们这样说的依据,是宋史中的一段记载:“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意思就是说,宋太宗赵光义征战太原的时候,早就听说了杨业的大名,想让其为大宋效力。

如果是个基层军官,皇帝会知道他的大名?

宋太宗仰慕他的大名,派人劝降杨业。杨业是识时务的人,立即说服自己的主子归顺了大宋,当即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来提拔为郑州刺史。

宋朝的刺史,跟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差不多,可见太宗非常重用他。

事实证明,宋太宗的选择是正确的。

杨业后来被派到代州(山西东北部),镇守边关,面对的敌人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契丹。

结果杨业的军队将契丹军队打得满地找牙,以至于远远看到杨业的军旗,就会逃之夭夭。——“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毫无疑问,杨业的到来,让边境安定,暂时免去了大宋的心腹大患。

对此太宗非常高兴,任命杨业为云州(大同)军政长官,同时负责代州和郑州的防务。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业军功卓著受到皇上重用,引起了一个人的妒忌。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奸臣王侁。

王侁原来是后周的将领,赵匡胤发动兵变后投奔大宋,资历比杨业老多了。

看到杨业那么受待见,王侁心里超级不平衡,开始刁难、排挤甚至加害他。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

这时候契丹已经成气候,宋军并没有占到便宜。

于是,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

潘美、杨业的任务,就是护送这些居民平安撤离。

军队一旦担负起保护百姓的重任,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于是,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率领十几万军队打过来了。

杨业看敌强我弱,就对主帅潘美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我们不要避其锋芒,不同他们交战。”

这时候监军王侁开始说风凉话:“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认怂了,是不是怀有二心了?”

明知道敌众我寡,还逼着杨业上阵,明摆着是借刀杀人。

可是王侁的身份是监军,代表皇帝指挥军队的,作为下属,杨业没有说“不”的资格。

所以杨业明知道抵抗是送死,也要上。而且他对大宋忠心耿耿,不能接受任何质疑,所以只能以死明志。

他对王侁说“并非我贪生怕死,只是因为敌众我寡,不是出战的时机。不仅搭上士兵性命,还不能得到取胜。既然你要逼我,我只好出战,来表明我的忠心。”临行前,杨业含泪对潘美说:“我出征之后,希望主帅您在这里埋伏军队。到时候我战败,敌人追到这里的时候,你就可以打个伏击战。”潘美听从了杨业的建议,在陈家谷口布下重兵。

当杨业兵败的消息传来后,潘美的军队已经乱了阵脚,只能撤兵。

当杨业的军队跟辽兵杀得天昏地暗,败退到谷口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个救兵,当时就傻眼了。

事到如今,杨业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浴血奋战。

最后杨业多处受伤被俘,被俘前还杀死了几十个敌人,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辽国将领非常欣赏杨业的军事才干,希望劝降他为辽国服务,被他严词拒绝。

最后,杨业绝食三天而死。

辽史中也有关于杨业的记载:

“继业(契丹人对杨业的称呼)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

耶律斜轸斥责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继业但称死罪而已!既擒,三日死。

杨业是辽国的敌人,辽史自然也不想夸他,这很正常。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杨业为大宋将领,死在敌人手里,没有屈服。

那么杨业有没有后人?

杨业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杨延昭。

杨延昭沉默寡言,从小喜欢舞刀弄棒。,杨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兴奋地判定:“此儿类我。”

以后杨业每次出征,都要将宝贝儿子杨延昭带在身边。

杨延昭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员战将。成年后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勇将。他卓著的战绩,也让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

宋真宗曾经对自己的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

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专门派出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看到杨延昭灵柩之后,也痛哭失声。(《宋史》:杨延昭死时,“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曾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出生于999年,1074年去世。

杨文广继承了先辈的基因,也是个优秀的军事将领,曾担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没有出过人才,更没有出过军事人才。

也就是说,历史上有杨令公,有杨六郎,却没有八姐九妹。

历史上有金沙滩血战,却没有十二寡妇征西。

这是为什么?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大宋在1005年跟辽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澶渊之盟”协议的签订为两国赢得了100年的和平环境。

没有了战争,就成就不了军人,杨家就没有了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后人默默无闻再正常不过了。

岳飞是1103年出生的,《岳飞传》一开头就写道:岳飞出生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军人没见过刀光剑影,马儿也长了赘肉,军队战斗力下降。

宋金战争进行的时候,是1125年前后,这时候杨文广已经作古半个世纪,杨家没有了军事人才。

这时候,即使杨家有后人,也无法拯救北宋。

北宋的灭亡不是偶然的,是几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北宋丢掉了燕云十六州,失去御敌屏障;二是长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国无良将精兵;三是游牧民族战胜农耕民族成为当时的历史大趋势,无法扭转。

即使杨家将再世,北宋的灭亡也难以避免。

杨家将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但是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