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汉人受到蒙古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

未知 2021-08-02 16:32

元代汉人受到蒙古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


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然而在汉族中心史观的影响下,大家往往着眼于其他民族的汉化,而往往忽略汉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自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到洪武元年(1368年)元惠宗北逃、明朝建立,蒙古人在中原统治历时近九十八载。在这期间,元代汉人不同程度上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名字、婚俗和服饰上。

蒙古人将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本文所要探讨的汉人是广义上的汉人,包括北方汉人以及南人。

语言和名字

元代汉人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习蒙古语言文字上。在蒙古征服汉地之后,一批汉地豪强武装头目和文人士大夫纷纷降附蒙古。出于与蒙古贵族交往的需要,这些人逐渐主动学会了蒙古语。例如,北上入藩府的“秀才”赵璧,曾经用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在马上为忽必烈讲述汉学。忽必烈称赞他“汉人乃能为国语深细如此”。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委托帝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颁行天下。同年七月,下令立诸路蒙古字学,不少人通过官学来学习蒙古新字,并且以此来进入仕途。对此,《事林广记》中也记载“蒙古之学,设为专门。初学能复熟此编,亦可以为入仕之捷径云”。

八思巴文字

蒙古语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元代汉人市井勾栏的戏剧之中。现存元明戏剧中的蒙古语词汇多达200多个,如“胡同”(水井)、“曲律”(驸马)、“茶迭儿”(庐帐)等。元代蒙古语已经逐渐融入了世俗俚语和戏剧演唱,庶民百姓也对其耳熟能详。蒙古语还改变了汉语的语法、词汇。蒙古语是官方语言,所以汉译蒙硬译文体大量流行。像“你谁根底学文书来“、”每日和汉儿学生每一处学文书来的上头”,这些语句因为参杂了蒙古语法和词汇,今人已经很难理解。

勾栏

在元朝,为了追求更好的仕进,不少汉人将名字直接改成蒙古名字或者在汉姓后边加上蒙古名字。有趣的是,后者将名字蒙汉合璧,例如像“刘伯颜”、“李忙古歹”、“李阔阔不花”、“郭也先不花”。反映出他们既想要崇尚蒙古俗,又想要保留汉俗的复杂心理。

婚姻与服饰

蒙元政权建立后,向全国南北颁布“小娘根底(在),阿嫂根底(在),收者”的诏令,容许汉人实行收继婚。于是,潜移默化之中,汉人收继婚现象有所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大多发生于因财力无力娶妻的汉人贫苦之家,并不普遍。除收继婚外,在蒙汉联姻影响下,蒙汉文化习俗的交融更加明显。

在服饰方面,《明实录》里曾说到,蒙元“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世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衣窄则为袴褶袖服,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那么,问题来了。元代衣裳胡化真的如此严重么?其实,元朝并没有强制推行服饰的胡化政策,而是“南北士服,各从其便”。但是也有上层为求仕进而“辫发短衣”,而且在长期共同生活之下,汉服也受到了胡服的影响,短衣裤装束在民众之中也是十分流行。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汉人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是有地域差异的,北方汉人明显要比南人受到蒙古文化影响程度深。蒙古文化对于汉文化的影响虽然达不到“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的地步,但是仍在社会生活、制度建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正是与忽必烈既吸收汉法又坚持蒙古本位的政策密切相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