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战役痛歼青马主力,为什么没能俘获马家父子

未知 2021-08-11 11:15

兰州战役痛歼青马主力,为什么没能俘获马家父子


1949年8月的兰州战役,是解放西北的关键一战,也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之一。第一野战军打兰州,有几个不为人注意的制约因素,和西北的地理紧密相关,但和攻克锦州、济南、天津、太原,都不一样。

兰州背靠黄河,黄河在当年是天堑,交战双方的视线,首先都落在黄河上,马步芳给其子马继援的电报中,嘱咐要在兰州和解放军决战,特别强调了黄河天险的优势。而彭总在给军委的电报中,则提到兰州只能三面包围。这就是兰州的特点,和其他城市攻坚战不同,不能四面包围,根本做不到。

进军兰州示意图

古代过黄河,主要靠船。在西北,除了冬天黄河结冰可以通过,其他季节都是靠羊皮筏子,或者用铁索把船固定起来搭建浮桥。1949年,整个黄河上只有三座固定桥梁,一是兰州的黄河铁桥,是公路桥,另两座是远在郑州和济南的黄河铁路桥。兰州铁桥又称黄河第一桥,修建于晚清,最早是左宗棠提出来的,就是因为大军渡河西进极为不便。一野要控制大西北唯一的黄河大桥,只有先打下兰州。

黄河铁桥与羊皮筏子

地形决定了,兰州的防守一方。随时可以撤离,也就是说,想全歼守军根本不可能,除非敌人昏了头,南山制高点丢了也不撤。所以彭德怀说不怕青马守,就怕青马跑。青马只要守,对一野来说,就能大量消灭其主力,兰州战役的过程也是如此。我写过不少兰州战役的文章,留言“可惜让马步芳跑了”的,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特点。

马步芳是在8月25日总攻开始前,从兰州坐飞机回的青海,再从西宁乐家湾机场起飞去了重庆。马继援在兰州的指挥所,设在黄河北岸的白塔山,战斗开始后就没有到过南岸,是为自己留了后路,26日败下来后,也是乘车退回西宁,再坐飞机逃走。也就是说,马家父子不管是坐飞机还是汽车,甚至骑马,从兰州到西宁这一段,解放军是控制不了的,因为解放军是在南岸作战,青马在黄河北岸是来去自如的。马家父子能逃走的重要原因,是有美国人帮忙,只要陈纳德航空公司在,不要说退路通畅的兰州,就是被解放军华北三大兵团死死围在太原的阎锡山,都能在最后时间逃出来。对于没有作战飞机的西北部队来说,马家父子逃走,当时没一点办法。

马步芳与陈纳德

再看看一野过黄河的艰难,在一野2兵团、19兵团攻击兰州时,王震的1兵团已经占领了马家的老家临夏,兵临黄河渡口。但此时并未渡河向青海深入,因为兰州战局未定,彭总曾报告军委,如果兰州再打不下来,就调整部署,留几个军盯住青马,转头去打宁马这个弱敌,这时王震兵团的三个军必然要回头参战,如果过了河,再回来就要贻误战机。

兰州攻克后,王震兵团近十万人马(包括18兵团62军),从永靖、循化、大河家三处,靠着少数民族支援船工和水手,凑集羊皮筏子和船只开始渡河。一个羊皮筏子上最多十来个人,数千匹驮马分批赶下水泅渡,用了六天才渡完。此时对岸只有兵力很少的保安队,挡不住解放军。如果是青马的主力沿河设防,无法这样渡河。

一野部队渡过黄河

感觉黄河天堑没什么,这是现在。坐火车出兰州西去,感受一下河口南铁路大桥,这是第一座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黄河铁路桥,是铁路向新疆延伸的控制性工程,1955年通车时可是举国欢腾。主席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赞誉武汉长江大桥,大西北也是这样,一座跨河铁路桥的建成意义重大。今日兰州段黄河上到处是桥,可当年只有一座独桥,堪称西北咽喉。正是桥被一野3军的部队堵住,才有青马的主力被歼灭。马家军泅水过河的,大部分被冲走了,天堑就是天堑,要游过去,除了水性,就得凭运气了,岸上有成片的机枪在扫射。

说完桥,再说说“要是四野来就好了,大炮一轰,全歼马家军”。

虽然这种假设只有八卦的意义,但对于了解这段历史,倒是有好处,能引出西部和一野的那些史实。

炮兵多,攻坚火力强,这个不用说,连兰州附近的老百姓,看见19兵团的大炮,用四匹大马拉着,比马家军的炮筒子粗的多,都说“这次马家兵要完。”

先说主要靠炮兵,能不能轰垮马家军。

兰州战役打了六天,歼敌2.7万,一野伤亡8700人,绝大部分战斗伤亡集中在兰州南山的攻坚战。马家军依托抗战期间就造好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碉堡、外壕、交通壕、各种掩体、雷区密布,并且把山体削成直上直下的数道峭壁,形成完整坚固的防御体系。青马和其他国民党军不一样,攻击精神要强的多,称其疯狂野蛮指的就是这一点,表现在青马从不消极防守,而是依托工事和火力,频繁实施凶猛的反冲锋。而且只要对方炮火延伸,步兵迫近,马上就用,一波接一波,极其亡命,意志稍差的部队,不是攻不动退下来,而是一下就会被冲垮。至于是否近战,是否拼刺刀,主动权掌握在防守方手里,除非进攻方只炮击不冲锋。

兰州初战全线受挫,彭总紧急叫停,归纳总结各军的教训后,曾有两条重要的战术指示,一是“须知优势的炮火,在顽强的敌人面前,并不是万能的。”二是 “对敌人外壕陡壁的克服,须用挖对壕,改造地形来接近,用炸药来破坏。因弹药运输困难,炮击是辅助的。

一野领导人,左起:赵寿山 张宗逊 彭德怀 甘泗淇

这是试攻中用血换来的经验,青马工事坚固,作战顽强,即使我军炮火占优,也必须靠步兵攻坚,而且弹药补给困难,只能集中炮火支援步兵,一个点一个点去打。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一野老部队3、4、6军,还是华北的19兵团63、65军,没有一个不是跟马家军反复拼刺刀,战后的经验总结中,有一条就是:刺刀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炮火支援,6军在营盘岭一个突破口上就集中了53门炮,65军打豆家山的一个高地,就用了78门炮。当时没人把责任推给炮兵,那是不顾实际情况的推脱。只用炮兵就能轰垮对手的想象,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一点可能性。解放战争哪座城市,哪场攻坚战是只靠炮轰,守军就缴械投降的?四野打锦州伤亡2万,打天津伤亡2万多,不都是步兵冲击必须承受的代价?再往后看,即使是火力空前强大的美军,只靠炮火和空中轰炸,占过志愿军几个阵地?

相对其他野战军,第一野战军装备落后是事实。但在兰州集中了数百门火炮,打兰州的五个军,华北的都有炮兵团,一野老部队有工炮团,相对青马,炮兵火力已经占有压倒优势。炮兵多了当然好,问题是,来的了那么多炮兵,哪儿来那么多炮弹?这就是彭总说的第二个问题,路远线长,补给困难,弹药跟不上。

打兰州,是一野在二十多天的陇东追击战结束后,进抵兰州立即发起的。当时甘肃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解放,一野的后勤补给,要靠陕北和关中的老百姓用原始的交通工具从西安、宝鸡运过来,西北解放区的群众,给一野出过战勤的高达670万人。关山阻隔更不是一句空话,陇海铁路那时只通到宝鸡,通车天水只是一说而已,旧宝天线工程质量太差,一年通车不足三个月,不知何时就断。由陕入甘一千多里路程,靠得住的只有一条西兰公路,这时一野全军汽车不足百辆,运输的主力是赶着大车的支前民工队。

而且不可能全都运弹药,甘肃是新区,兰州周围不是产粮区,马家军还把城外所有的石磨都抢进了城,粮食只能千里迢迢从关中调运。部队到兰州没几天就断了粮,沈家岭阵地下方有二十多亩洋芋(土豆),四军的部队就是靠这些生土豆充饥,最终打上沈家岭的。在后侧的四军医院,无论军医和护士。每人平均要照顾9个重伤员,生麦粒都不够吃,兰州打下来后粮食运到,才吃上第一顿饱饭。

兰州战役战场照片

在这样的保障条件面前,哪可能有充足的炮弹?四野部队来,能改变这样的后勤状态吗?能把铁路公路也背来?何况四野有解放中南任务。

那就说说四野支援西北的情况。四野支援了一野一个战车营,很早就出发了,北平至西安段,还是使用铁路运输,但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兰州战役。以后作为进疆先遣部队才发挥了作用。19兵团在太原缴获了阎锡山的日制坦克,在兰州的山地攻坚战中都用不上,只在入城式上露了面。

四野渡江,南方水网地带不适合重装备行军,但支援太原战役的四野炮一师,在打下太原的第二天,就奉命南下追赶四野主力,炮一师进入中南后就没开几炮,却饱尝路途艰辛,部队怨言相当大。这个师最大口径的重炮尽管有日制15榴,却是骡马炮兵,最苦的就是行军。但是,打白崇禧桂军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所以这个重炮师留不到西北,更留不到打兰州的时候。1949年8月,四野刚进驻长沙,两广的解放要到建国后了,这时派哪支部队来兰州?后来炮一师第一批入朝参战,更吃尽了美军空袭的苦头,翻车翻马、一个团只有十几门炮到达集结位置是家常便饭,直到第五次战役结束,才回国换装整训,变成苏式装备的摩托化炮兵。

前些时候,甘肃景泰的山地越野赛出了人身伤亡事故,西北的气候引起了自媒体上的广泛议论。大西北的天气就是这样,当年解放西北,一野连续疲劳转战,在扶郿战役中有热死的,不仅解放军有,胡宗南部队也有。没过一个月,一野过华家岭遇上大雨,有十几个战士冻死,彭德怀急电军委后勤,要求调18万套棉军装,以备进军。

兰州21日开始试攻,中间23、24日停了两天,这两天除了总结经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下了两天大雨,攻城部队全在荒山里露天宿营,仗打不成,缺粮吃还要挨雨淋,苦不堪言。25日天一放晴,马上全线发起总攻,一举攻克了兰州。如果顿兵城下久攻不克,正中了马继援的下怀,马家父子要的就是拖下去,解放军运输线长,粮弹一定会出问题。

兰州战役,是一野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战场环境极为艰苦、作战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对坚固设防的顽敌青海马家军,进行的一场硬碰硬的血战,一战决定了西北的大局,那么多人为了国土的统一,就差一个月零五天,没能见到新中国的成立。

不分地域条件和当时的背景,把解放军各部队和将领比来比去,没有什么意义。兰州的地形和敌情决定了,换那支部队来了,也四面合围不了兰州,也阻止不了马家父子飞逃,更重要的是,要想攻克兰州,有再强的炮火,也必须依靠连续爆破和近战肉搏解决战斗,一野打的极其英勇顽强。没有任何假设比真实的流血牺牲更值得铭记和敬仰。

兰州战役纪念馆

必须说一下全歼敌人的概念,地球上任何一支军队,也没有把全部击毙才视为全歼敌人的,因为稍成规模的战斗,谁也做不到。人民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早在红军时期,我军的作战目的,就是迫使对方放下武器停止抵抗,而不是必须从肉体上消灭对方。部队的战果统计,历来是毙、伤、俘、投诚的合计。第一野战军全歼青马,就是指兰州战役歼灭了其主力,除极少数人随马家父子飞逃外,迫使其残部全体投降;此外,青海玉树一部和在新疆的骑五军,属于起义之列,至此,青马作为军事集团,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是全歼青马再清晰不过的基本涵义。

最后,四野的战斗力很强,这个毫无疑义,但有些说法,真了解四野了吗?假设者可能忘了,四野司令员除了一点两面和三三制那些战术总结,对于部队的战斗作风,还有一句到六十年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时,仍大力倡导的口号:二百米内真功夫,刺刀见红,手榴弹开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