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殷后,将黄帝后代封在了何处?

未知 2021-10-30 11:25
武王克殷后,将黄帝后代封在了何处?

近千年以来,北京城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这块万民仰望之地的起源历史,却一直说不清辨不明,迄今还争议不断。

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地下文物不断地“挺身而出”,在印证历史之余,却也带来新的问题,而中国丰富的文献史料,对北京城起源的众多记载,又成为幸福的烦恼。那么,北京城的源头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上个世纪,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考古发现了“琉璃河遗址”,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由于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文字内容可与史料印证,所以这个遗址相关背景比较清晰。

1974年,在琉璃河遗址253号墓出土一件青铜器——堇鼎(见下图),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即“匽(燕)侯令堇饴(颐)大保于宗周。庚申,大保赏堇贝,用乍(作)大子癸宝 。仲。”其中,宗周城就是镐京,成周城就是洛阳,大保就是太保,也就是周初召公奭。也就是说,燕侯命令臣子“堇”到镐京给召公奭献食物,“堇”得到召公奭的赏赐,于是“堇”造鼎纪念,堇鼎毫无疑问的造于西周初期。

根据史料记载,武王克殷之后分封天下,首封姜子牙于齐地,之后册封了宗亲功勋,其中将召公奭封在了燕地。由于召公要在朝中处理政务,所以就派他儿子管理封国。毋庸置疑,琉璃河遗址就是周初燕国都城,距今大约3040年。

值得一提的是,周武王可能没有将召公奭封在北燕,原因在于他已经封召公奭在“召”地,恰如古人质疑鲁国时说,武王已经封周公在“周”地,不可能再册封他在鲁地,给予双重封赏,而史料中也的确存在周成王首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的记载,因此极有可能是周成王封召公奭之子于燕。当然,这都是一些缺乏证据的猜测,如今还是以正史记载为准。

前些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的主题展,不论是展览的主题还是展陈的内容,都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北京城的起源,就在房山琉璃河。

不过,史料中却还有另外的起源记载,更重要的是也有一些考古发现,这就让北京城的起源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礼记·乐记》与《韩诗外传》中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周武王打赢牧野之战后,还没来得及下车子,就立即将黄帝后人封在了“蓟”。北魏涿州人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周武王所封黄帝后人的“蓟”,即为汉代广阳国的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郦道元还特别强调:“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可见,周朝灭商之后,武王没有将黄帝后代册封在我们熟知的黄帝故里陕西,而是封在了北京地区。

其实,黄帝曾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紧邻北京)一带与蚩尤大战,北京地区又有不少黄帝庙等遗迹,另外史书记载五帝中的颛顼、帝舜都城在河南北部濮阳,说明黄帝可能并不在陕西而在河北、河南、山西一带活动,这些地方距离北京都不算太过遥远,因此周武王封黄帝后人为蓟城之君,道理上说得通。

也就是说,周武王在北京地区分封了两个诸侯,先封黄帝后人于蓟,再封召公奭于燕,黄帝后人得封要比召公奭早了一段时间,由此蓟城的建造时间可能要比琉璃河遗址早了一些。问题在于,黄帝后人被封于“蓟”之后,会在什么地方筑城呢?

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广安门南出土了一些饕餮纹半瓦当,这种高规格的建筑材料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地下必然存在一个高规格的古代遗址,极有可能就是燕上都——蓟城。1972年,在和平门外又发现了饕餮纹半瓦当,同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燕明刀货币和细绳纹陶片,因此基本可以判断燕上都蓟城就在此地。后来,通过密集的先秦水井分布,证明此地人烟稠密,最终基本确定蓟城位置在北京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郦道元特别强调的“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而在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的西边,有一座大土丘,而大土丘上的确有遗址,上面不仅有汉代城墙,还有战国古井,古井里还挖出一件刻有“魝”(通“蓟”)字的陶罐。在陶器上印上产地的名字,这是战国时期普遍的习惯,因此燕国上都蓟城就在北京。

对于蓟丘以及周边考古发现,当时报告写到:“这足以证明战国燕国的上都蓟城,以至于上溯到西周、商代的蓟城,就在白云观以西的‘蓟丘’附近。”也就是说,一方面可以确定燕国上都蓟城就在北京,一方面蓟城历史可能更悠久,乃至可以追溯到商代,“蓟”和“燕”可能都是北京地区两个自然生长的邦国,有着各自简陋的都城,是商朝在北方的屏障。

那么,黄帝后人是不是在蓟丘附近筑城?或者说,在商代时早已存在蓟城,周武王将黄帝后代封在这里,并不是给他一片荒芜之地,而是给了他一座边疆小城?

在北京西二环,广安门附近的滨河公园里,巍峨的“蓟城纪念柱”(见下图)矗立在此已有20年。纪念柱顶端雕刻着四行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所写的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这句话的意思是,北京始于周朝的蓟城,也就是周武王封黄帝后人于“蓟”,而不是琉璃河遗址的燕都。也就是说:蓟,就在现今的广安门附近,是北京城的起源,黄帝后人的都城,甚至这座城在商朝已经存在;燕,在房山琉璃河,属于周初燕国建造的都城,比蓟城要晚一些。

在《论北京建城之始》中,侯仁之指出:“早在有文字记载前,在北京最初的城址上,已经有一个居民点的存在,位置在今广安门以西至莲花池之间。殷商时代,从今安阳附近的殷都(即殷墟)北上,直到北京的原始聚落之间已逐渐形成一条南北大道。这当时也是华北大平原上南北之间唯一可以通行无阻的大道。”

总之,从文献上来看,蓟城年代要早一些,问题在于如今缺少有力的文物证据。

除此之外,北京起源还有两种说法:一是黄帝创建的“涿鹿之邑”,大概在今天的北京延庆区;二是帝尧时代的“幽都”,《尚书·尧典》中说“(帝尧)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而古代称北京地区又叫幽州,因此五帝时的幽都极有可能就是北京城的起源,可见《史记》中说武王克殷后立即封帝尧后人于蓟,也并非空穴来风。

总而言之,关于北京城的起源,如今看来大约有五个说法,即周初蓟城说、周初燕都说、商代“蓟”和“燕”两国说、黄帝涿鹿之邑说、帝尧幽都说。不过,真相究竟是哪一个,如今还没有定论,只能期待未来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