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

未知 2021-11-02 11:25

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


【红色守护人说】

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科员王丹妮:我们将立足不动产登记职能,更好地保护红色遗址、传承红色文化,构建厦门红色记忆。

【建筑简介】

1929年秋,肖炳实来到厦门大学任教,设在鼓浪屿的中共福建省委与他取得了联系。肖炳实一家三口原住两间公寓,为掩护省委聚会活动,他用工资租了一栋单独的两层洋楼,当时是大南新村16号楼。现在这幢小楼还在,即为厦大大南3号。

图为厦大大南3号。(记者 林铭鸿摄)

夜幕中,几人进门后,小洋楼二楼的灯亮了,肖炳实警惕地望着四周,因为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将这里包围——90多年前,这一幕曾频频在厦大的一座洋楼中上演。

肖炳实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大历史系教授,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地下工作者。这位变身“红色特工”的大学教授,曾从事苏联红军总参谋部远东情报工作。他在厦大租住的小楼,曾召开过中共福建省委无数次密会。

“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第八站,记者与此站的红色守护人——厦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科员王丹妮一起走进中共福建省委聚会秘密据点、省委与党中央联络机关旧址——厦大大南3号,这里曾是肖炳实的住所。

【历史】

住所成为秘密据点

全家出力保证安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厦大历史系教授的肖炳实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当时的省委军委秘书陶铸是他的单线直接联系人。

“1929年,中共福建省委在肖炳实的住所——厦大大南新村16号建立省委聚会秘密据点,也是与党中央联系的联络点。”王丹妮说,这是我党一个重要的地下交通站。现在这幢小楼还在,即为厦大大南3号。“当时小楼地点僻静,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迅速往海边、五老峰等撤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隐蔽场所。”

从1929年冬天到1931年春天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共福建省委每月都多次在这里召开秘密聚会。这些在“白色恐怖”下召开的会议,只要有一点点疏忽,就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当时许多与会人员连肖炳实也不知道其真实姓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肖炳实才获知当年进出他家的人有叶飞、廖华等同志。

肖炳实以教师身份和社会地位作掩护,保护了每次会议的安全。每次开会时,他的妻子负责购买食物,为与会人员提供餐食。他10岁的儿子肖纯,担负起放哨的职责。每到开会时间,肖纯就到楼外场地边玩耍边放风,发现有陌生人来,他就赶紧回家报告。

由于肖炳实的掩护,厦大成为当时省委开展隐蔽工作、指导全省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

1931年3月25日,大南新村16号不慎暴露,遭到国民党军警查处,所幸在敌人到来之前,陶铸及时得到消息并赶来把肖炳实带离险境。在厦门南普陀寺和漳州南山寺隐藏了1个多月后,肖炳实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

【举措】

做好权属登记

管好红色遗址

如今,走进这栋小洋楼,西式风格的楼房显得优美、宁静,但许多人不知道,这里曾发生的潜伏故事,不亚于当代谍战剧。

“红色记忆不该被遗忘。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王丹妮介绍,立足于部门职能,近年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依申请对部分红色遗址、历史风貌建筑的房屋权属进行登记,明确其所有权人,以便所有权人对这些建筑做好日常维护、修缮、结构更新和拆除重建、管理利用等工作。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还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谋发展、促改革、抓落实的实际举措,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减少审批流程,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全力以赴推动不动产登记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