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许多人得到过“忠武”的谥号

未知 2021-11-12 11:41

历史上许多人得到过“忠武”的谥号


谥号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相传它是由周公制定,用以对去世的重要人物,如君主、大臣等进行评价。举例来说,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都为各自政权开疆拓土,立下了杰出的武功,因此得到谥号“武”;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等则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文化,因此得谥号“文”。

除了君王之外,一些身份地位较高者也会被赐予谥号,如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就在病逝后被赐谥号“忠武”。南宋初年,民族英雄岳飞含冤被害后,先是被赐谥号“武穆”,后来也改为了“忠武”。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忠、武二字都拥有极好的寓意,“忠武”甚至被认为是谥号中的最高荣誉。那么,历史上众多获得过这一谥号的人当中,谁最名副其实、无可争议呢?

根据目前已知的文字记载来看,“忠武”这一谥号最早是被莎车国的国王延得到。延在成为国王之前曾作为人质久居长安,因此钦慕汉朝,深爱中原文化。当上国王后,他始终坚定地支持汉朝,即使是西汉末年西域各国纷纷投靠匈奴,他仍然不愿叛汉。平日里,他还时常告诫诸子道:“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出于对其忠诚的尊敬,延去世后,当时的王莽朝廷为其赐谥“忠武”。

三国时期,上文提到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成为了“忠武”谥号的第二位获得者。诸葛亮的功绩已经不必多言,为了贯彻先帝刘备光复汉室的理想,他一面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一面厉兵秣马、多次北伐。论忠,他为蜀汉操劳多年,最终积劳成疾,病重去世,死后家产不过土地十五顷、桑树八百株,确确实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武,他位列“武庙十哲”,布置的营寨让司马懿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之后,曹魏权臣司马师被曹魏的高贵乡公曹髦赐谥为“忠武”,不过很显然,一直大权独揽、计划篡魏的他可以说和“忠”完全不沾边,所以这个谥号可以说极具讽刺意味。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包括名将温峤、前秦丞相王猛、兰陵王高长恭在内的许多著名人物都获得过“忠武”的谥号,但他们显然难以和诸葛亮这个档次的人物相提并论。

唐朝享国的二百八十九年间,先后有五人获得过“忠武”的谥号,其中以开国名将尉迟恭、中兴名将郭子仪最为知名,他们一个为唐朝统一天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一个平定了安史之乱,挽救了倾颓的大唐江山,对唐朝几乎有再造之功。到了宋朝,李继隆、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曾被赐谥忠武,其中最配得上这一谥号的无疑还是岳飞。

论忠,岳飞二十岁从军,为国奉献出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即使在朝中被奸臣排挤诋毁,他依然坚持收复被夺走的大宋河山;论武,他前前后后与敌作战数百次,麾下的岳家军也以强悍的战斗力、严明的军纪得到敌人的敬畏和百姓们的爱戴。在被召回朝廷并遇害之前,岳飞已经进军朱仙镇,眼看就要收复曾经的首都汴京,以一支孤军挺进中原,多次击溃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岳飞的军事能力无可置疑。

宋朝以后,获得“忠武”谥号者越来越多,其中甚至有不少既无名气,又没什么功绩的,例如晚清时甚至有六人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先后被赐谥忠武。相比之下,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含金量应该是最高的。他作战勇猛、战功赫赫,朱元璋称赞其道:“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可惜的是,常遇春四十岁时就暴毙于军中,没能获得更多成绩。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上获得过“忠武”谥号的人林林总总多达数十人,但其中真正与其相匹配者并不算多。如果要在这些人中找出最能贯彻这两字者,诸葛亮、岳飞二人当仁不让。先说忠,诸葛亮、岳飞都是在国家处于逆境时仍然坚持拼搏者,他们一个明知“益州疲敝”,本可以偏安一隅,但选择了遵从刘备的遗愿不断北伐;一个深谙抗金形势之艰难,仍为了收复大好河山兴兵北伐。

诸葛亮和岳飞面临的处境何其相似,都是以弱攻强,都是反对意见不断,他们最终也都走向了失败。不过,正是在逆境中不放弃体现出了他们的忠。而在武方面,诸葛亮初次北伐便引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险些就能成功;以诸葛亮为偶像的岳飞表现更加出色,甚至已经攻入中原,可惜在外敌内奸的共同妨害下未能成功。尽管诸葛亮、岳飞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他们反而最能配得上“忠武”二字,也最值得后人尊敬、纪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