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步登天,为什么刘恒成为了千古一帝

未知 2022-01-21 18:46

同样是一步登天,为什么刘恒成为了千古一帝


汉文帝刘恒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盛世——文景之治。虽然把他的儿子刘启也包含进去了,但主要推动者却是文帝。景帝刘启刻薄寡恩,贪财好色,和文帝相差很远的。他能够和文帝一道并入这光辉的一刻可以说运气实在太好了,沾了老爸的光。

不过刘启的帝王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他是刘邦的中子,本是偏居一隅的代王,没有继承帝位的资格,结果一场吕后之乱造成了政局的动荡和权力的真空。因缘际会之下,刘恒居然被功臣集团拥戴推上了宝座,还造就了盛世,成为了大汉朝的太宗。

百余年后,他孙子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也经历了和他相似的命运。当时汉昭帝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于是霍光建议从武帝的孙子辈挑选一人继任,而刘贺就成了那个幸运儿。

不过可惜的是,他只在宝座上呆了二十七天,就被赶下台来,刚走上巅峰就立马跌入谷底。不幸中的大幸,他并没有成为高层内斗的牺牲品,还得以平平安安地过完了下半辈子,就连他的坟墓也被很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了重要的出土文物。

两个经历相似的人,结局怎么会如此不一样呢?

这就和当时的掌权者存在莫大的关系。

刘恒即位之时,功臣集团周勃、陈平等人虽然掌握了中枢政治运作的权力,但由于外在藩王的实力十分强大,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妥,来一个取而代之,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只要保住功臣集团的权力即可。这个权力主要体现在重要职务的任免上,譬如宰相就一定要出身于协助刘邦打天下的老臣及其子弟中。

刘恒没有轻易触动这个权力格局,还对周勃等功臣十分尊重,每次周勃退朝,都恭恭敬敬地目送。等到他完全控制了局面,才予以适当反击,但也是点到即止,并未出格。

刘贺即位之时,情况则大不一样了。那时掌权的霍光,已经辅佐过武帝、昭帝两位君主,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他政治经验丰富,手上的权力炙手可热,是大汉帝国真正的主宰,而制约皇帝权力的诸侯王和功臣集团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天下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他的权威。刘贺虽然是帝王之尊,但要绕开霍光让他出局无疑是在以卵击石。

另外,这也和两人的性格和采取的措施有关。

刘恒小心翼翼,一上位就任命自己从封地带过来的两位臣子担任了卫尉和郎中令,接管了京师地面的兵权,这样就可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开展工作了。周勃陈平并没有就此做出过激的举动。

刘贺大概听说过文帝的故事,也是特别宠幸他从昌邑带过来的臣子,把他们安排到了各个岗位,企图一上位就马不停蹄地把握大权,乃至于操纵全局。然而,他忘记了他之所以能坐上这个位子,靠的是霍光,对方是一位不甘心退居幕后的政治操盘手,而不是刘恒所面对的周勃陈平,只要掌握了相权就知足安分。

刘贺也不像刘恒那样,懂得一步一步慢慢部署展开自己的计划,让自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周勃平定吕氏之乱有功,又推举文帝有力,位置做到了原先的丞相陈平之上,连汉文帝都对他恭恭敬敬。但文帝内心里对他其实是颇为疑忌的,怕他再一次登高而呼,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举动。于是文帝利用周勃不熟悉相关事务,刻意挑起了他和陈平之间的矛盾,分化化解,各个击破,在众人默许的情况下,把他打回了封地,彻底剥夺了他的权柄。

年轻气盛的刘贺就没有那么细致了,他根本察觉不到霍光的异样和私底下的小动作。他觉得自己登基了就是至尊,可以任意胡来,结果种种肆意妄为的把柄都落在了霍光的手上。老谋深算的霍光其实早就留着后手,他故意延缓了刘贺拜高祖庙的时间,一个刘邦都还没认可的王孙,怎么能担起大汉的基业?霍光还让他的外孙女上官太后把持中宫,就是想对刘贺做进一步的观察。如果他胡来,那么利用她太皇太后的身份,足以让刘贺出局。

刘贺最终只在皇位上呆了二十七天就打道回府了,仿佛是到了京师一趟自驾游,住了最高级的宾馆,享受了最豪华的招待,他从昌邑带来的随从宠臣也大部分也被霍光强行留在了这京师繁华之地。不过幸运的是,刘贺本人有一个还算完美的结局。霍光为了自己的声名点到为止,之后继位的汉宣帝也没有难为他,他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一生,就连坟墓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