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君” 代表什么?

未知 2022-05-02 11:24

春秋战国时代的“君” 代表什么?
 

《东周列国志》载:“太史伯阳父奏曰: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流言。上天做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做作流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色红。今天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做王也。”

这儿的“人君”,所谓“日者人君之象”,说的是皇帝周宣王。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周宣王在国中闻听童谣之言,太史伯以此为由劝诫周宣王要改动国家战略,要更多的推广仁政之事。可惜的是,周宣王没有遵从,终究是让王朝的走势由盛走衰。

当然,“君”也非单指“皇帝”。比方“褒城有神人化为二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谓桀王曰:吾乃褒城之二君也。”封城之诸侯,也可称之为“君”。可见,“君”既但是一国之主,也但是一城之主。比方后来战国时有孟尝君、春申君等。

作为臣僚属下,对“君”是要肯定尊崇的。周宣王训诫臣下之时,就曾说:“汝为朋友而逆朕命,是重友而轻君也。”但在臣僚属下尤其是后来的那些卿大夫的观点中,“君是友非,则当逆友而顺君;友是君非,则当违君而顺友”。“君”若有错,臣也可“反”。

周宣王的臣子杜伯左儒,就曾在周宣王的梦境之中叱骂:“无道昏君!你不修德政,妄戮无辜,今天大数已尽,吾等专来报冤。还我命来!”可见,至少在皇帝们的心中,假如自己有错,臣僚属下是可以叱骂自己是昏“君”的。

“君”之重要性,对国、对城都是缺一不可。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君”是一国、一城之灵魂,对于稳固朝政、稳固朝政都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且“君”之绝无仅有,对国与城都是有着肯定含义的,那时候就有“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之说法。

这种作用后来也即进行了延伸。那就是非常重要之人,皆可称之为“君”。张仪曾到苏秦府中拜见,有“左右曰:相君召客。仪整衣升阶,只望苏秦降坐相迎,谁知秦安坐不动。”已经是国之相国的苏秦,在张仪面前体现出了居高临下的容貌。

“君”之称号,过去为皇帝所独有,这以后延伸至诸侯,再则延伸至权臣。可以说,“君”在春秋战国后期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即就是皇帝诸侯们也多会以“君”来封号来恩赐有功之臣,以此赢得臣僚的忠诚之心。《东周列国志》有:“秦王念张仪之劳,封以五邑,号武信君,因具黄金白璧,高车驷马,使以连衡之术,往说列国。”

于是,在战国之时,列国除诸侯而外,皆有权臣之“君”,如信陵君、龙阳君、泾阳君、武襄君、昌国君等。可以说,整个春秋战国,就是这些皇帝之“君”们、诸侯之“君”们、权臣之“君”们的权力和战争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