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0年:异乡寒食远堪悲

未知 2022-05-02 16:14

公元570年:异乡寒食远堪悲
 

公元563年,突厥木杵汗斤遂蔚为大国。北魏太宗亲往抵御。当时,“寒雪,士众冻死坠指者十二三”。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诏:“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地点军民以时嫁娶”,女子年纪比汉代减了2岁。北齐武平七年(576)下诏:“括杂户女, 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大概是山东女子比关中女子成熟晚,北齐成婚年纪仅比汉代减了1岁。北周和北齐都急吼吼地下降妇女的成婚门槛,明显是为了处理冷相气候带来的人口危机。

历代政府,最关心的是人口的生产。

跟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573~574年,570,冷相)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意思是侍卫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从属国家。一起,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服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武士及其家属居城者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

北魏陶俑,体现了北魏戎行较为专业化的特色

跟着突厥实力的加强,北周和隋朝完成了剩余的长城建设,从579到608年,前后30年。

北周大象元年(579),突厥寇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周书·宣帝纪》

隋开皇元年(581),隋主既立,待突厥礼薄,突厥大怒……乃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堡障,竣长城。《资治通鉴·陈纪》

隋开皇五年(585),使司安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拒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次年),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资治通鉴·陈纪》隋开皇七年(587),发男丁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书·高祖纪》

隋大业三年(607),秋七月,发男丁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之五六。四年(608),三月乙丑,东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七月辛巳,发男丁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隋书·炀帝纪》

北魏长城,是应对北方游牧危机的外部体现,体现了当时气候危机的本质。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陈宣帝听闻北周灭北齐,即乘机抢夺淮北区域,所以诏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命令他的大儿子戎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惠觉兼理州中事务。吴明彻的部队抵达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率军反抗交兵,吴明彻屡次打败他,所以梁士彦退兵守卫城池,不再敢出战。吴明彻又引清水来灌城,在城下环列船舰,加紧攻击。北周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救援。王轨轻装从清水进到淮口,横在水中竖起木头,用铁锁穿住车轮,阻断船的通道。太建十年(578年)二月 [8] ,到清口时水势渐渐小下来,船舰都不能渡过,部队都溃散,吴明彻走投无路,所以被擒。不久由于忧愤加剧病情,死于长安,时年六十七岁。

太建北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对长江以北两淮区域的一次军事举动。由南朝陈将领吴明彻指挥,作战对象是北齐和北周。此次作战使得南朝陈一度康复了对江北淮南区域的统治。后因对北周作战失利,吴明彻被俘,导致整个北伐举动失利。这一举动,发生在陈朝被隋朝消亡前的10年,明显是一次使用北方内争危机而进行的投机行为。但没有核算精确的一点是,“冷相集中统一,暖相分散离心”,所以在冷相气候建议的北伐举动,注定要失利。

吴明彻北伐发生在冷相气候,民众万众一心反抗侵略,天然难以成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