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内密档”与八千麻袋事情

未知 2022-07-08 18:51

明清“大内密档”与八千麻袋事情 

7月6日,我国榜首前史档案馆新馆在通过一年的筹备和试运行后,正式向社会开放。在这里保存着超过1000万件的宝贵档案:现在所见最早描绘盛京城阙和宫廷的《盛京城阙图》、册封永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的《庄妃册文》、备受热议的皇位承袭仅有现存什物见证——道光帝秘密立储匣……明清两朝将近600年的时间里,形成的舆图、奏折、谕旨、诏书、题本、奏本、金榜等种类繁复的海量“大内档案”都被保存在这里。

 

我国榜首前史档案馆新馆当前开放近470万件档案,推出4个展览,其间初次向社会开放了馆藏清代邮传部等33个全宗档案,这是其开放档案全宗范围最大的一次,一同向社会开放的还有军机处满文专档——熬茶档全文检索数据库,要知道,在此之前普通人很难见到馆藏明清档案的真实相貌。

我国榜首前史档案馆是专门担任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组织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古物馆和图书馆,图书馆下又分设图书部和文献部,而文献部就是我国榜首前史档案馆的前身。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使社会动荡不安。1921年北洋政府因财务紧张,将被民间称为“大内档案”的内阁大库档案约8000麻袋,卖给同懋增纸店化浆造纸,史称“八千麻袋事情”。眼看“大内档案”的多半要被送去造纸厂化成纸浆,音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近代金石考古家罗振玉和朋友尽心竭力买下了其间多半,从中居然还收拾发现了震惊史学界的《清太祖实录稿》。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八千麻袋事情”还有一位重要的见证者与记载者,那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

1907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推荐下进入学部,担任学部图书馆编辑,主管编译及审定教科书事宜。1923年春,王国维开端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这些经历引发他对“大内档案”内容、价值及日后曲折进程的重视。

 

1922年,王国维受罗振玉所托,写下《库书楼记》一文,详细记叙了大内档案流散的通过:1921年,前史博物馆为了生计,将“无用之旧档”卖于纸商。1922年2月,罗振玉“以事至京师,于商店见洪文襄揭帖及高丽国王贡物表时,识为大库物。因踪影之,得诸某纸铺,则库藏具在,将毁之,以造俗所谓还魂纸者,已载数车赴西山矣。”终究,罗振玉以原价三倍的价格,一万三千元购下了这九千麻袋十五万斤的大内档案。对罗振玉抢救内阁大库档案的经历,王国维感叹道:“国家与群力所不能为者,竟以一人之力成之。”

多说一句,普遍所说之“八千麻袋”并非仅有说法,王国维在上文中就记载为九千麻袋。另有赵泉澄《北京大学所藏档案的分析》中也采九千麻袋一说;还有李光涛在《记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则引证七千麻袋一说。不管是七千、八千还是九千,明清珍档被逼四散飘零却是现实。

1927年12月,鲁迅宣布《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对“八千麻袋”事情进行分析:“我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假如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熟行,他便将东西偷完。”

虽然在前史学家、文化界人士的奔走努力下,“大内档案”被救下许多,但许多宝贵文件仍然流散丢失。“九一八”事变后,为逃避烽火,文献馆大部分明清档案与故宫文物一同,先迁存上海、南京,后又疏散于西南后方,1947年东归南京……这些承载了紫禁城数百年秘密的材料,包含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就这样被搬来搬去、买来买去,曲折不休。一直到1958年,国家档案局的专家们将1800麻袋布满灰尘的材料,重新拣选收拾出了300麻袋有价值的文物材料,其间包含明崇祯年间的科抄、行稿;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的修改稿残档;吴三桂的题稿;郑成功抗清的敕谕等等宝贵史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