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守诺后退90里,设疑兵之计

未知 2022-09-03 11:59
晋文公重耳守诺后退90里,设疑兵之计

晋文公重耳落魄时,在楚成王处做客,楚王开玩笑说:你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若我为国君,二国不得不战,我将退避三舍,以示不忘今日之恩”。

楚国和晋国,最终还是应了当年的玩笑话。



1.遵守诺言,后撤90里

成得臣是员悍将,昔日重耳逃难至楚国,成得臣便看不惯重耳,建议楚王杀之,楚王没听。没成想一语中的,那重耳当真不是池中物,他经营的晋国,成为了楚国中原争霸过程中的头号强敌。

只可惜楚王念及旧情,将成得臣麾下人马撤去大半,成得臣为了报国,为楚国除去这一祸患,仍然带着剩下的人马,急行军来到晋军前,试图决一雌雄。



楚国进攻鼓响,晋文公鸣金退兵,命令全军后退三舍,即90里。未战而退,确实让士兵窝火,晋军士兵说,“对方是臣,我方是君,退避三舍,只有避对方国君的道理,想一臣子,如何当得起这份大礼?”

重耳的军师狐偃道:“昔日楚王对主公有恩,曾允诺见到楚军,即退避三舍。君子一诺千金,何敢背信弃义?打仗打的是理,若不后退,则会落人口实,后退避其锋芒,我军亦无损失,两全其美。”

也有通情达理者如此比喻:当我们打架时,想打疼对方,往往是拳头收回来再去攻击。



这样一比喻,士兵就明白了,是这么个理儿。

90里退完,晋国军队在城濮摆开阵势,楚军步步紧逼。一方一退再退,士气高昂,如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一方姿态高昂,锋芒毕露,若一把利剑,光芒四射。

成得臣作为一代猛将,下达战书,言辞傲慢无礼,嚣张跋扈。重耳却措辞谦逊,只说着“当年贵国对我恩重如山,不敢或忘。故而我方一退再退。今退无可退,只得与将军分个高低出来”。

老话讲,杀人不过头点地,重耳的姿态放得越低,越能得到舆论上的支持,也越能调动军队的士气。正是那句,主辱臣死,重耳作为国君,被敌国将军如此侮辱,哪个不怒?

2.一战定乾坤

战场对战,若旗鼓相当,讲究的是士气。但若军队在军事家手里指挥,则是一个艺术了。

重耳的部下有高手,也有军事家。



只见那两支军队刚交上手,晋军军事主帅用旗语,指挥大军故意败退。为了营造出其溃败的假象,他们在战车后方,用带树叶的树枝,扬起漫天尘土。

一辆战车做出这个假象,很容易被敌军看出端倪,但要是数百辆甚至数千辆战车一起这样做,在那个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就显得过于逼真了。

大溃败!

成得臣虽然是一代将领,却也没能突破认知的禁锢。他在高处见到晋军败退时,尘土像沙尘暴一样“遮天蔽日”,由此得出结论,晋国军队已然溃败,此时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最佳时机。



于是他下令,全军追击,活捉重耳。

之所以全军出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此时楚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他们半数以上的军队,被楚王调走了,成得臣无奈之下,只有连伙房的厨师、劈柴的伙计、搬运军粮的社会闲散人员都用上了。他必须要孤注一掷,争取一战定乾坤,彻底打疼晋国。

这时候,晋军的大帅笑了,原来从这场战争开始,成得臣就落入了他的圈套。他利用晋文公的承诺,故意后退90里完成诺言,同时在城濮布置好数路伏兵,专门是引君入瓮,最后围歼敌军。



成得臣率领楚军冲杀了一阵,但见晋军跑着跑着,却停了下来,敌将脸上洋溢着戏谑之色,暗道一声不好,此时却已晚了。他命令大军就地驻扎,抵抗晋兵进攻,但无奈他们奔跑了一阵,难敌以逸待劳,在此埋伏已久的晋军精锐部队,甚至楚军连第一轮的冲锋都没有抵抗下来。

有道是兵败如山倒,楚军被晋军切割后步步蚕食,再也没有反败为胜的契机出现。晋军几路人马专门挑楚军的薄弱环节进攻,楚军哀嚎连连。

见此状况,晋文公重耳下令,给敌军放开一个口子,不要追杀,免伤“楚晋和气”。



成得臣被亲兵救出后,羞愤不已,拔剑自刎而死。

晋军凯旋而归,解了周都之围,周襄王亲自到晋国地盘,犒赏三军。

晋文公在践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原阳,建造了一座王宫,为周天子之用。随后重耳号召各路诸侯前来会盟,诸侯知重耳大势已成,多来赴约。

晋文公遂成为中原又一霸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