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通力协作,为什么还是乱象一片?

未知 2022-11-15 15:02

士族通力协作,为什么还是乱象一片? 

 

公元420年,即元熙二年,晋武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庶族出身的刘裕总算杀出了一条血路,打败了那些士家大族,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东晋也就此全线崩溃。

整个王朝历时一百零四年,共阅历了十一位皇帝,尔后,刘裕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荒唐且紊乱的时代,一百零四年的立国时刻并不算短,但比起中国古代前史上的其他王朝来讲,东晋的存在时刻又显得尤为为难。

假如要从政治准则上来讲的话,东晋的管理方式并不算落后,他们推广的是一种君主与臣子一起管理全国的新方式,在出身贵族的王导的鞠躬尽瘁之下,各大“士族”也能放下互相的嫌隙,通力协作,后来的谢家更是能以戋戋八万兵马大北苻坚,可在前期积累了一定政治本钱的东晋,为什么没能走向辉煌呢?

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律法的缺失。

东晋名义上推广的是一种“君臣共治”的方式,比如说,在东晋成立之初,皇帝将行政权交给了王导,将军事权交给了王导的堂兄王敦,两人与皇帝一同一起管理全国,这是东晋王朝的一个特色。

 

假如这样的方式能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便是君臣勠力同心,一起经营好一个政权,可问题是,所谓的君臣共治并没有准则和法令的保证,也便是说,到底推不推广共治?推广什么程度的共治?和什么样的人一同共治?全凭掌权者的喜好说了算。

没有准则和法令的维护,君主和臣子手中的权柄就没有明确的界定,如此一来,身为皇室的司马宗族会担心大权旁落,而作为臣子的世家大族中也会诞生野心家和阴谋家。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就单纯拿王家来讲,东晋之所以可以树立,绝大部分都是王家掌门人王导的功劳,是他为司马睿联通了南方与北方的各大士族,让他有了成为华夏正统的政治本钱。

司马睿念及他的功绩,曾一度邀请过王导与他平起平坐,和他一同受百官朝拜,尽管王导拒绝了,他也恪守臣子的本分,安安心心地做个忠臣,可即便有王导在,也没能阻止王家的野心胀大。

其时,街边巷口都盛行着一句俗话,叫做“王与马,共全国”,即王家与司马家都是全国的主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具有行政权的王导在朝廷内部执政,皇帝进言献计,而具有兵权的王敦则掌握兵符,具有极高的威望。

手中的权力大了,又没有法令和准则的制约,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谁愿意与其他宗族共拥全国呢?谁都不想把利益分一杯羹给他人,所以野心就会不断胀大,并且胀大起来没有任何捆绑。

这也就催生了东晋王朝的乱象。

东晋的权臣士族之间不断产生冲突,其中交锋最为剧烈的有四大宗族,以王导为首的王家,以庾亮为首的庾家,以桓温为首的桓氏,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四大宗族从前轮流在东晋掌握政权,互相之间矛盾重重。

不仅他们,其他士族之间也好不到哪去。

东晋之所以可以立国,靠的便是士族的支持,内忧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司马宗族没有能力在登上皇位之后过河拆桥,靠着士族登上王位,就得给足他们脸面,所以没人敢对士族之间的较量说不,互相争斗起来就肆无忌惮。

 

所以东晋的骚动非常频繁,先后爆发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之乱等诸多让东晋大伤元气的内争。

后来前秦率大军南下攻击东晋都城,士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危难迫使他们暂时放下对互相的嫌隙,在谢安的领导下一起抵挡外敌,可在外力催生下的协作并不长久,淝水之战后,又先后爆发了孙恩之乱、桓玄之乱等等。

这些事情虽说是内部争斗,但造成的影响却极其恶劣,比如说在苏峻之乱时,建康城的许多著名宫阙被焚毁,给前史造成了难以拯救的损失。

可以说,东晋是成也共治,败也共治,假如当年的司马宗族不与其他的士族分享权力,那它就不会被士族奉为华夏正统,在那个外族凶相毕露的时代,占据在方位并不优胜的建康城的司马家很难更进一步,所以,他们不得不让出手中的部分权力,以此来换取东晋王朝的成立。

 

但这样的共治体系并不老练,臣子的权力一旦做大就会把君主取而代之,相同也会引起其他士族的不满,让他们十分困难树立起来的协作在瞬间坍塌,直至最终,由士族协作而树立起来的东晋,在士族的矛盾中土崩瓦解。

时至今日,东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千百年,处在其时的那种环境中,我们没有办法说东晋的选择是错的,究竟前史不容假设,仅仅,东晋明白过来的时刻太晚,假如它能给各大士族设置一个框架,或许就不会止于一百零四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