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的“永乐”年号仅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吗?

未知 2019-12-29 11:15
明成祖的“永乐”年号仅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吗?

在许多人心目中,明成祖的“永乐”这个年号是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君王一样,朱棣同样没有忘记远离大海的西部内陆边疆,以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

永乐四年(1406)12月的一天,大明帝国京城南京迎来一位从藏区远道而来的客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汉文史籍记作“哈立麻”)。当这一行客人到达皇宫正殿奉天殿落座以后,当时已年届五旬的大明天子朱棣居然不断向只有21岁的年轻人哈立麻嘘寒问暖,甚至还亲自为他倒茶。之后的赏赐更是惊人,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按照当时的价格,这笔钱可以相当于3000石米,而大明朝廷一品大员的年俸,不过1000石出头而已……明成祖为什么要如此厚待这位初次见面的年轻人?这背后的政治算计甚至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期。

众所周知,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辖。朱元璋“驱逐胡虏”建立大明之后,对于接收故元版图有着明确的认知。朱元璋明确宣布,朵甘、乌思藏等处“皆在幅员之内”。在洪武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发出的一道白话诏书《谕西番罕都必喇等诏》中,明太祖再次明白无误地、甚至是赤裸裸地宣布:“俺如今掌管着眼前的祸福哩,你西番每(即“们”)怕也那不怕?”也即是说,是他——大明天子,掌管着藏区(“西番”)的最高权力。

明成祖的“永乐”年号仅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吗?

 

为此,明朝政府取消了原来元朝宣政院统辖下的藏区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先后设立了乌思藏、朵甘两个行都指挥使。其下都司、卫所建制中的大小官员,都由明朝政府委派任命。不过,出于安抚的需要,藏区大小官吏和诸部首领一经举荐或应诏前来入朝,只要交回故元官印,表示效顺,明廷便不问辖地大小、属民多少,即可按明廷建制封授官职。这就是《明史》所说的“来者辄授官”。或者用朱元璋在白话诏书里的话说,便是“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

但朱元璋的政策也有不如人意之处。在明代初期,藏传佛教在藏区已经坐大。各教派以寺院为基地都有自己的寺院经济。教派首领或者是地方势力首领,或与地方势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使藏传佛教和政治合为一体。于是,在全民信教的藏族社会中,各教派的领袖就拥有了显赫而特殊的政治地位。而洪武年间明朝所封之官,偏偏俗官多而僧官少,而且僧官的封号等级普遍较低,最高仅为“大国师”和“灌顶国师”,与昔日八思巴贵为元代“帝师”的殊荣不可同日而语。

朱棣一登上皇位,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迫不及待地为父亲的治藏政策打上“补丁”。为了联络明朝廷与藏传佛教宗教上层的关系,永乐元年二月,明成祖就派人出使西藏,邀请哈立麻来京。藏区与南京道路遥远,迟到两年之后,哈立麻才来到京城,于是才有了开篇的故事。随后,明成祖册封哈立麻为“大宝法王”,总领天下佛教。哈立麻在南京坐住传教两年后,于永乐六年(1408)四月辞归,明成祖命中官“护送”返回西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