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看看古代人的清明

未知 2020-04-01 16:57
品读古诗,看看古代人的清明

本周六就到清明节了,清明又称踏青节、祭祖节,可见「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这个节日的两大礼俗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节日总是带着一丝忧愁。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礼俗可能难以施行,不如让我们一起来看清明诗词,品读那些至清至浅的天光,至浓至深的哀愁吧。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这首诗就是描写清明节扫墓时的情形。从这首诗中,可以品味出古人祭祀祖先的虔诚、悲伤和从容,也能看到人们对亡灵表达的祝福和期望。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所有人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祭祖习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郊外踏青时举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扫墓祭祖。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北方中原并没有清明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
 
到了今天,每年不限男女和人数,倾家出动前去祭祖,这样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成为了清明节最重要的风俗。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再将石碑擦洗干净,贡上新的花束纸钱、酒食果品,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诗人程颢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游玩,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
 
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
 
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不妨乐而忘返。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劝告友人珍惜大好春光,在美景里不妨痴迷陶醉。
 
清明节虽然带有悲伤的基调,但踏青郊游时,人们更加注重欣赏春色,珍惜春光。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这首词是写举子得意的情景,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花光映人,绿草如茵,写得较为清丽。正如汤显祖评说:「此首独脱套,觉腐气俱消。」
 
清明节时正值好春光,你的心中是满是思念的忧愁时,你看到的春天就是凄冷的,但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一天是多么美好呀。
 
除了大好的春色,还有许多清明美食,勾引着肚子里的馋虫。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在山东,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除此外还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等等,将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等馅料,蒸熟食用,颇有春意。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而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