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的历史,远比你想象的长

未知 2020-09-10 09:23
写字的历史,远比你想象的长



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字了?


乾隆帝读书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说的“写字”,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要素:第一是“写”,第二要有“字”。写,牵涉到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乃至书写的动作;字,则牵涉到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这样看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便已经开始了“写字”的努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除了有水波、蛙、鱼这种与渔猎生活关系密切的纹饰外,还有一些刻划符号。


大汶口文化刻符陶尊 山东莒县阳凌河出土

原始人以石为笔,以陶为纸,“写”下这些抽象的符号。有学者认为,它们可能是族徽,可能是数字,也可能是中国文字的先声。

而我们更加熟悉的书写工具——毛笔,至迟在商代已经出现。商代的甲骨文,虽然常见的形态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但学者们却在一些甲骨上发现了以笔蘸墨或朱砂书写的文字,说明甲骨文可能是先在甲骨上写好,再用刀刻出痕迹来的。


用朱砂写有文字的甲骨,图自李宗焜《当甲骨遇上考古——导览YH127坑》

除了甲骨文以外,商周时期的人们还有另外一种“写字”的方式,就是把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


西周 史墙盘,内底共有铭文284字,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

但由于青铜器铭文铸造的流程繁琐,现在我们看到的青铜器铭文,大多数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能少写一个字绝对要少写一个字。毕竟,多一个字就意味着多耗费一份人力物力。从大多数青铜器铭文来看,器物的主人是受到了王公贵族的赏赐才能铸造出这件器物的。得到一点铜不容易,可不要轻易都祸害了啊。


西周利簋铭文拓片,铭文中有“用作檀公宝尊彝”几个字,是为器主的先祖檀公所铸造的祭器

春秋战国时期,留存到现在的文字书写材料逐渐多了起来。文字的载体除了青铜器,还出现了竹简、木牍以及丝帛等。考古工作中,也出土了战国时期笔、墨、砚的实物,证明“蒙恬做笔”的传说真的只是个传说而已。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文具套装,分别为毛笔、笔套、削刀、墨和石砚,图自《云梦睡虎地秦墓》

出土的毛笔实物也使人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制笔工艺。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毛笔,笔头用兔箭毛制成,长约2.5厘米,夹在劈开的竹管一端,再用线捆一捆,外面涂一层漆加固,就可以写字了。


长沙左家公山出土战国毛笔及竹管,出土时毛笔藏于竹管中

这种以现代眼光来看颇为简陋的毛笔,在战国时期却被广泛使用。由于兔毫偏硬,战国毛笔在书写时,难以做到像后世毛笔一样的提按自如。现在我们看到的战国时期简牍,字的笔画偏细,书风略带狂野,或许与当时笔的制法和材料也有一定关系。


常德夕阳坡出土战国时期楚简(局部)

秦汉时期,文房四宝组合的最后一位成员——纸,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悬泉置等多处遗址出土的实物显示,至迟在西汉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记事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纸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


西汉纸质文书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

然而,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西晋永宁二年(302)墓出土青瓷对书俑告诉我们,至少在西晋时期,简牍依然是一种主要的书写载体。另外,这件文物也很好地展示了西晋时文吏握笔书写的姿势(与现代人熟悉的毛笔执笔法大不相同),以及校对典籍时的工作状态等。


西晋 青瓷对书俑 湖南省博物馆藏

纸作为书写材料的真正崛起或许要等到东晋时期。东晋权臣桓玄在公元403年篡位称帝后,便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桓玄认为,古代人用竹简写字,不是出于什么对别人的敬意,就是单纯因为没有发明纸,现在既然有了纸,还用什么竹简?所有的公文、诏令,全部改用黄纸书写!

至此,纸张才完全代替了简牍,成为官府、民众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采用黄纸而非其他颜色的纸,则是因为黄纸在制造时经过黄檗汁浸泡,具有一定的防虫防蛀作用。

如果在黄纸上面再涂蜡,就变成了“硬黄纸”,适合摹写书法。


唐摹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局部),用的纸就是硬黄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笔墨纸砚这四位黄金搭档,从此开启了在中国书写界持续一千多年的“霸屏”。

南北朝乃至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常用的纸有麻纸、藤纸、楮皮纸、桑皮纸等。而且,由于当时的家具较为低矮,人们写字的时候多采用“悬腕法”,手臂悬空,且用两三个手指执笔,执笔习惯与今天大不相同。


《北齐校书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为了适应这种写字习惯,当时的制笔工艺也与现代有很大差异。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毛笔,不仅笔锋短粗,还在笔芯之中用纸、绢等缠绕加固,以使笔头直挺,便于书写。这种中间带一个硬芯的毛笔,被研究者们称为“柱被式”笔。


唐代缠纸笔,日本正仓院藏


缠纸笔的结构©正仓院特别调查

到了宋代,家具增高了,人们可以坐在高椅子上,把纸放在高度合适的桌、案上写字。手臂可以贴在桌面上,用不着悬空,对笔的控制力大大增强。笔锋长且中间没有硬芯的“散卓笔”因此成为笔界主流。

它质地柔软,吸墨较多,适合书法家们潇洒地展现真我,被人们广泛使用,直到今天。

宋代的纸张生产与唐代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抄制长达数丈的巨幅纸,并在纸上做出染色、砑花、描金等各种工艺,极大地增添了书写的情趣。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作品写在一整幅长11米多的描金云龙笺上,中间没有接缝,体现了宋代造纸的高超技艺

元明清时期的文人们,开始讲究笔、纸等的品质及与书写的适配度。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见认为,一支好的毛笔应该具有“三义”“四德”。“三义”指的是艺精、料纯、形美;“四德”指的是尖、齐、圆、健。

尖:笔毫聚拢时,笔锋尖锐

齐:笔毫润开后,毫尖齐整,无长短参差

圆:笔肚浑圆,笔毫饱满,笔杆挺直,使用时在每个方向都能发力

健:笔按压后提起,可以迅速恢复原状,提按时有劲健之感


明嘉靖 紫檀管雕漆貂毫提笔 故宫博物院藏

图自陈秋速《亹亹柔翰 妙旨以敷——笔之溯源及明清宫廷用笔简述》

此外,许多书家在写字的时候,会用特定乃至特制的笔来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不一味追求笔的三义四德俱全。例如清代的邓石如,写书法时喜欢用偏柔软的羊毫笔,来体现隶书的雄浑。


邓石如《隶书四条屏》局部,安徽博物院藏

而王澍、钱坫等擅长写篆书的书法家,甚至会将毛笔的笔锋剪去或者略烧一下,称为“剪毫”或“烧毫”,使得写出的篆书笔画粗细一致,看起来齐齐整整。(小编内心os:这算开外挂了吧……)

清末,随着来华外国人的不断增多,铅笔、粉笔、钢笔等一系列西式书写工具也来到了中国。


清宫旧藏蓝铅笔,笔身印有“Johann Faber. Bavaria Manufacturer”字样,可知是德国进口货

1901年创设于上海的“上海科学仪器馆”是中国最早开展国外文具销售业务的机构。1903年,商务印书馆设立文具业务部以后,也开始经营进口文具,并与美国企业签订了“华脱门”金笔的全国经销合同。

1926年,在上海还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钢笔厂——国益自来水笔厂,后更名为大中华博士金笔厂。至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派克牌钢笔,则是1930年以后才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


博士金笔厂的广告

1949年以后,中国的制笔业发展逐渐跟上了世界的步伐,铅笔、圆珠笔、中性笔、荧光笔等花样繁多的笔,以及配套的记事本、橡皮、修改带等文具,早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改用电脑或手机打字,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每当握住那熟悉的笔杆的时候,许多人的心中,仍然会生出一种亲切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学生时代的记忆,或许是因为某支笔有着特殊的意义,又或许是因为——

毕竟,我们用笔写字,已经用了两千多年。

参考资料: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

庄天明《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

杨休编著《中国书画鉴定纲要》

徐正元《当代中国制笔工业发展史的回忆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