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为什么敢杀皇帝?

未知 2021-05-28 10:30
朱温为什么敢杀皇帝? 

唐昭宗从上位后,一直就以强硬著称,虽然这种强硬,并没有让大唐实现中兴,相反让大唐一步步走向沉沦,但是唐昭宗显然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大唐迁都途中,朱温曾两次拜见唐昭宗,在此过程中,他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唐昭宗没有火并朱温的实力,问题是,在朱温外部、内部众多对手蠢蠢欲动的背景下,以唐昭宗的性格,突然心存侥幸要火并朱温,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

而且,这有北魏孝庄帝火并尔朱荣的先例啊。尔朱荣认为孝庄帝绝不敢火并他,事实上,孝庄帝也就是缺乏火并尔朱荣的实力,问题是,孝庄帝就是把尔朱荣火并了。

以朱温的实力,只要唐昭宗有理性,自然不会选择火并朱温,问题是,如果唐昭宗被乐观的想象冲昏了头脑,朱温进入唐昭宗的势力范围,谁敢说一点危险也没有呢?

更主要的是,如果唐昭宗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知道对朱温一步步妥协的结果,就是一步步走向沉沦,最后陷入万劫不复之中。谁敢说他们不会冒险火并朱温呢?

说得现实一点,如果唐昭宗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对一味妥协的结局,估计得非常悲观,谁敢说他们不会冒险火并朱温呢?

有一次,朱温和唐昭宗在皇宫内进行私人宴会时,突然看到唐昭宗的小老婆和唐昭宗说悄悄话,一时恐惧极了。因为他们之间在说什么?是不是有什么密谋?是不是附近已有刀斧埋伏好了?朱温越想越害怕,于是借称酒醉匆匆离开了。

还有一次,正式饮宴结束后,唐昭宗请朱温到自己内室继续喝酒,朱温一时也是惊疑不定,于是就说自己喝多了,所以拒绝了皇帝的邀请。

更有一种说法,有一次唐昭宗鞋带开了,就叫朱温给自己系一下鞋带。朱温弯腰给唐昭宗系鞋带时,也是有着说不出的恐惧。据说,朱温给唐昭宗系完鞋带,浑身都是汗。吓得再也不敢轻易见唐昭宗了。

虽然这些内容,都是正史上的说法。但是相关内容,真真假假,我们已很难判断了,尤其是第三个故事,也未免太戏剧化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刚烈著称的唐昭宗,朱温显然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感觉。于是在唐昭宗迁都洛阳的过程中,朱温又把唐昭宗的嫡系力量一拨接一拨地清理出局。

当朱温一心想杀掉唐昭宗年长的儿子时,唐昭宗那是又哭又闹,甚至用自残的方式咬破自己的中指,弄得血流不止。面对唐昭宗如此激烈的反应,朱温终于不敢这样做了。

此时的朱温,大约已是骑虎难下了。

随着朱温势力越来越大,河北刘仁恭、山西李克用、陕西的李茂贞、四川的王建、荆襄的赵匡凝、淮南的杨行密,都知道再这样坐视下去,只能都等着朱温逐个击破了。所以他们开始借朱温逼迫皇帝的事,进行着各种串联。

而且据可靠的小道消息、或是各地拥兵大佬信誓旦旦的言词,唐昭宗在离开长安前,给他们都曾下过勤王秘诏。总而言之,我现在还有一点点自由,所以向你们发出了勤王的秘诏,等迁都洛阳后,中央政府发出的圣旨,就都是朱温一伙的伪诏了。

虽然因为朱温势力太过强大,所以这些反对力量只是进行着空喊,没有谁敢勇敢地站出来反对朱温,但是这种局势长久保持,谁也不敢说,这些拥兵大佬不会实现联合。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不断打击唐昭宗的嫡系力量,不断地逼迫唐昭宗,只会给这些反对派更多的口实。问题是,朱温不这样打击唐昭宗的嫡系团队,朱温却显然没有信心控制唐昭宗。最后朱温决定把唐昭宗也处理掉算了,因为换一个年幼的皇帝,显然更容易控制。

不管怎么说,火并皇帝引来的后果,那是惊人的。

如果仅仅是朱温的敌人拿这当口实,这个还比较好说,如果朱温系统内部的大佬,也有意无意的拿这当口实,这个就比较难说了。

此时的朱温已到了事业巅峰了,朱温外部的敌人、内部的大佬,都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如果不对朱温进行强有力的抵制,朱温就会把他们渐渐逐个击破、或是开始一轮接一轮的削藩了。

不管人们内心深处,会不会把皇帝当回事,但是在皇权政治常年的宣传下,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皇帝始终是神秘而神圣的。

所以,大家在声讨朱温弑君的罪行时,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接到唐昭宗的死讯后,都像自己亲爹死了那样伤心就可以了;更号召自己境内的官员、将领、老百姓都一副死了自己亲爹的样子就可以了。总而言之,皇帝死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更关键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更是一再高呼,皇帝死得不明不白,所以朱温必须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朱温该怎么办呢?

如果只是各地的反对派这样做,朱温的压力还比较小。如果朱温手下的大佬在接到皇帝的死讯时,也是一副死了亲爹的样子,而且也号召三军将士给皇帝披麻戴孝,朱温的压力就比较大了。

面对此情此景,朱温也是有苦说不出来,因为大家听到皇帝的死讯,一副死了亲爹的样子,朱温能怎么说呢?朱温能说大家做得不对吗?如果朱温敢透露出类似的意思,无非是给自己弄出个大新闻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当皇帝的死讯正式传到朱温那里时,朱温也只能一副死了亲爹的样子,总而言之,哭得那是死去活来。因为都是我没有尽到保护好皇帝的责任,所以让皇帝突然不明不白的死了。

于是,朱温在家里哭了半天皇帝,又亲自跑到洛阳城,趴在皇帝的棺材前,再次哭得死去活来;更跑到小皇帝跟前,一再表示都是自己没有尽好保护皇帝的义务,所以让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

既然朱温开始这样表演了,下面的人再这样表演时,就更没毛病了。

因为皇帝死了,朱温哭得跟死了亲爹一样,我们不这样跟着朱温表演能行吗?问题是,大家都这样卖力表演,而且都有意无意的希望朱温给皇帝讨个说法,朱温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当年,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也是哭得好像死了亲爹,于是他手下的大佬就说,你怎么也得给皇帝个说法啊!

司马昭说,怎么给个说法呢?那个大佬说,你把贾充杀了吧。

司马昭说,能不能再低一点呢?那个大佬说,皇帝是你杀的,这个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让你杀贾充,只是希望找个人替你背锅,如果你觉得杀贾充不合适,你自己替皇帝偿命吧!那个大佬说得比较委婉,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司马昭当时陷入了两难境地中,因为贾充是自己的头号亲信,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就拿自己的头号亲信人头去背锅,以后谁还敢替自己卖命呢?于是,司马昭想了想,就把成济拉出去背锅了。于是,成济在临死前高呼,是贾充杀的皇帝!是贾充让我杀的皇帝!成济临死前,也不敢高呼一声,是司马昭杀了皇帝。

现在,朱温杀了唐昭宗,也哭得好像是死了亲爹。于是,人们难免也暗示朱温应该给皇帝个说法。但是给皇帝个说法,就得拿自己的嫡系小弟去背锅。身为大哥干这种事,以后谁还敢替自己卖命呢?所以朱温找了点过错,把负责此事的高级将领朱友恭、氏叔琮都撤了职。

但是,这种处罚显然不能让全国人民满意,最后朱温逼他们自杀了。其实呢,直到此时,朱温的这种处理,也是一再降低规格了,想一想魏晋时的成济,那可是被司马昭满门抄斩的。

朱友恭在临死前高呼,朱温,你为了应付社会舆论,竟然让我背黑锅,你不会有好下场的!

但不管怎么说,朱温连滚带爬的,总算是把杀皇帝的事应付了过去。

接下来的事呢?如果全国人民都是一副,朱温欺压皇帝、杀皇帝的事挂在嘴边;而且开口闭口地说,洛阳政府就是朱温的傀儡政府,朱温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估计也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曹操在篡位时一再犹豫,那是因为汉献帝高高在上,许多大佬都是曹操的同事,绝不是曹操的小弟。

最简单而言,荀氏叔侄那种级别的大佬,是不可能对曹操一见面就磕头的。从这层意义上,曹操如果想篡位,最难做到的事,并不是如何清理汉献帝的嫡系,而是如何迫使荀氏叔侄那种大佬愿意对他一见面就磕头。

许多人总认为,荀氏叔侄忠于汉室,其实呢,在荀氏叔侄眼中,汉献帝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他们不希望曹操篡汉,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向曹操磕头罢了,他们一旦对曹操磕头,绝不是简单的只是磕一个头,这意味着现实的权力、利益分配都会跟着发生变化。更主要的是,与荀氏叔侄利害关系相似的人多了,曹操想迫使他们都向自己低头,这个难度,真心说有点太大。

朱温在篡唐时,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朱温集团内部,还没有人敢和朱温以同事自居的。唐昭宗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力量,早在此前一拨接一拨的打击下,力量衰弱的可以忽略不计了,那些中央政府的大佬,自然不用对朱温磕头,问题是以他们的实力显然太弱了。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难免会想,一不作二不休,直接篡位得了!

黄巢之乱后,大唐中央政府虽然越来越衰弱,却绝没有一个大佬敢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这绝不是因为各大军阀的高参,都不知道汉末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而实在是因为时不同也、势不同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成功,你如果敢试图挟大唐皇帝以令诸侯,恐怕只会弄巧成拙的。

朱温夺取关中后,开始也没有想着要直接控制中央政府,问题是,走着走着,他就把中央政府控制了,接着又把皇帝杀了,再接下来,就只能朝着篡位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既然朱温动了这种念头,中央政府的朝臣集团就更没有什么好日子可言了,于是朝臣集团被朱温又一拨接一拨地清理出局。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朱温不篡位,结局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其实呢,也是草驴与叫驴之别罢了。因为大家之所以反对朱温,并不是因为朱温对皇帝不好,也不是因为朱温杀了皇帝,更不是因为朱温篡了位,而是因为朱温势力越来越强大,对他们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了。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如果朱温篡位,会让他们的既得利益得到保证、并且可以继续扩张,就算朱温不想篡位,他们也会发自心底的希望朱温去篡位的。

不管怎么说,此时的朱温已进入了事业的全盛时期,如果剧本发展得比较顺利,那朱温逐个击破残存的军阀力量,并且通过一轮接一轮的削藩,让天下进入统一,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问题是,剧本总会发生意外的。因为这意味着朱温想大小吞吃,利益受到威胁的人,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联合。

总的来说,在军人势力难以控制的晚唐五代,每一个统治者都很难跨过这个坎。不要说五代这些对江南缺乏控制力的皇帝了,就是安史之乱后,对江南拥有高度控制力的大唐皇帝,只要想收紧北方军人集团的控制,后果通常也是非常严重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