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强产业链,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

未知 2020-06-12 09:01
要做强产业链,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


 
 
  6月8日,记者来到定远县吴圩镇皖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王光祥刚刚带着工人将50头肥猪装上卡车,销往合肥市场。
 
  “生猪年前卖到20多元钱一斤,现在回落到14.5元一斤。目前,养殖场已存栏1000多头,随着后备母猪陆续产仔,预计全年可出栏3500头左右。”王光祥告诉记者,去年非洲猪瘟疫情造成3000多头猪死亡,养殖场想方设法保下了70多头母猪,目前正一步步恢复“元气”。王光祥去年购买了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共获得理赔95万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损失。
 
  在定远县大桥镇温氏养殖基地,7000多头种猪经过消毒陆续进入养殖厂区。养殖基地负责人刘子盛告诉记者,他们采取“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分3期建设年产上市生猪60万头规模的养殖基地,今年预计出栏近8万头。此外,温氏集团在滁州市全椒县100万头生猪养殖、100万头屠宰加工的生猪产业“双百万工程”项目于今年3月26日正式签约;今年10月,独山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将建成投产。
 
  我省去年底印发实施意见,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生猪活体、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和育肥猪保险试点以及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补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效果显现。
 
  黄山市在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2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对新增能繁母猪给予每头100元一次性补贴;对从外地引进优良种公猪,按每头1000元标准一次性给予补贴。截至今年5月底,该市生猪存栏31.64万头,环比上升3.07%,生猪出栏25.7万头。
 
  滁州市财政拿出500万元扶持能繁母猪和规模养猪场建设,8个县、市、区直接资金扶持达1323万元。该市禁养区个数由72个调整为57个,依法取消和调减禁养区面积2733.15平方公里,新增养殖区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今年前5个月,该市共落实养殖用地8136.94亩,将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户)纳入“劝耕贷”和市县两级农业担保服务范畴。
 
  蚌埠市已拨付生猪生产扶持专项资金508.91万元,实施能繁母猪补贴、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补栏仔猪补贴、规模猪场贷款贴息。能繁母猪保额由1000元/头提高到1500元/头,生猪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范围由年出栏5000头调整为年出栏500头。
 
  淮北市目前有生猪养殖企业近3000家,正加快复工复产,牧原、大北农等项目也在加速推动中。同时,保护提升种猪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养殖场和禁养区内已关停批准易地重建的规模养猪场基础建设,支持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创建。
 
  今年,我省提出生猪产能要恢复到常年正常水平,稳产保供任务目标是年末存栏1331.1万头、全年出栏2654.5万头。随着各项扶持政策陆续发挥作用,生猪产能正快速恢复。
 
  招大引强,补齐链条规模经营
 
  近日,记者来到淮北市烈山区宝迪工业园时,工人们正操作机器,对猪肉进行分割。“我们这条生产线是自动化生猪屠宰线,日加工生猪约800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园区负责人徐勇超告诉记者,他们严格按照屠宰行业标准生产加工,对带动本地生猪规模化养殖、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淮北市推进屠宰行业提档升级,支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改造生产工艺、完善冷链设施建设、开展标准化创建,加强猪肉市场供应和监管,一批传统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从供应热鲜肉向冷鲜肉转变,市场不断扩大。
 
  滁州市有8家定点屠宰场,大多数以供应本地热鲜肉为主,猪肉深加工和冷链运输成为短板。
 
  “为有效防范非洲猪瘟疫情,国家加大对生猪外调的规范,对屠宰加工的入口关、过程管控及肉制品检疫更加严格,一些中小养殖企业会面临困难。与大企业合作,或引进大型企业,走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销售一体化道路势在必行。”定远县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陈金龙说。
 
  为加快生猪产能恢复和稳产保供,我省各地通过招商引资或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一批生猪养殖及深加工项目。牧原、温氏、新希望、天邦、正邦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抢滩我省,进行全产业链投产布局,促进我省生猪养殖及加工销售提档升级。
 
  在蚌埠市五河县申集镇乔张村,新希望六和牧业有限公司投资的200多亩育肥猪场正在加紧建设。去年9月,新希望六和牧业和五河县签约年出栏200万头猪产业一体化项目,逐步形成“养猪—屠宰—深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和农业观光的县域经济综合体。
 
  今年3月5日,天邦股份与滁州市政府签约,建成年出栏500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暨食品产业园。其中,食品产业园分两期建设,逐步形成以屠宰、分割及深加工、生鲜配送、中央厨房餐食配送、冷链物流和“菜篮子”供应为主的现代化食品产业园区。
 
  大企业的入驻也带动了本土中小养殖场发展。滁州市全椒县依托温氏集团发展养猪户107户、存栏育肥猪7.93万头;定远县依托天邦与14户规模养殖场进行合作养殖,已投放猪苗1.2万头,依托正邦公司进行合作养殖15户、投放猪苗1.4万头;凤阳县依托新希望集团与养殖户进行合作养殖生猪,现已投放猪苗5000多头。
 
  一些养殖集团公司还采取托管租赁模式与有条件的养殖场合作,租赁现有空圈发展生猪生产。定远县依托温氏养殖基地,结合扶贫项目资金已建成贫困村扶贫猪舍88栋,不仅让一批贫困户养猪致富,还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通过产加销一体化,鼓励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到2022年,全省年集中屠宰加工量达2000万头以上,猪肉自给率达102%以上,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全省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养加宰销一体化企业达100家以上。同时,逐步实现冷链运输,加快由‘运猪’向‘运肉’转变,实现全面冰鲜上市。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源头防控,绿色养殖健康发展
 
  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我省各地在生猪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进生猪全产业链防控,开展病毒检测,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经营主体责任,提升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
 
  在蚌埠市肉联厂,生猪进场前以生猪运输车辆为单位采集全部生猪血液样品,混合后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
 
  该市禹会区白马农贸市场负责人赵阳告诉记者,目前市场内共有13户猪肉经营户,销售的生猪产品均来自市区定点屠宰场,日均出货量1500斤左右,基本满足周边小区居民和餐饮单位采购需求。记者注意到,猪肉经营户都在摊位醒目位置贴挂当日“两票”证明(动物检疫合格票据、屠宰场企业的检验合格证明)。
 
  “我们对上市猪肉严格执行‘两票两章’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生猪产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加强对采购猪肉等生猪产品的溯源管理。”禹会区市场监管局张公山所工作人员朱亚军说。
 
  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省各地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圈舍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在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阜田村的黄山宝莱华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一排排现代化人居式猪舍,全然不见任何粪污杂物。公司负责人胡五宝说,养殖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实行全封闭管理。对标环保要求,猪舍由最初单一使用异位发酵床工艺,目前又引进了黑膜沼气工艺。
 
  蚌埠市定位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对创建部级、省级示范场的规模猪场分别给予奖励,该市怀远县、固镇县利用922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重点对规模猪场、种猪场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养殖设备更新提升。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及淮上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计划投入项目资金6700万元,今年完成396家生猪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改(扩)建,购置干湿分离、清粪机械、粪肥运输、传输管道等粪污处理设备,制定完善“一场一策”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方案,推广“截污建池、收运还田”“农牧结合、制肥还田”“异地集中处理中心”3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场污染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