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是保民生的重要发力点

未知 2020-06-26 09:46
就业优先是保民生的重要发力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就业优先是保民生的重要发力点。今年以来,各地落实中央的就业扶贫政策,通过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来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带动脱贫,取得良好的成效。 目前,我区一批新创设的保洁员、乡村道路维护工、山林防护员、治安协管员等公益岗位,已优先用来安置贫困劳动力。同时,各地政府通过提供就业补助资金,积极吸纳当地贫困人员到地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就业,增加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量。 对于返乡创业并有意愿给当地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个人和企业,各地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全社会形成了稳就业保民生的浓厚氛围。
 
百色市田东县天成(田东)国家有机农业综合体累计为当地群众发放就业收入800多万元,发放土地租金1300多万元。图为该农业综合体一景。周金鹏/摄
 
扶贫车间吸纳7000人务工
 
■浦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崇成 陆秋丽
 
“我去年9月开始到这里工作,离家近,既可以照顾家庭还能增加收入,现在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近日,浦北县三合镇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梁丽珍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告诉记者。
 
梁丽珍家中6口人,其中两个老人年老多病,需长期有人照料。自从到了扶贫车间上班以后,梁丽珍成了一名缝纫工,工作稳定,收入也稳定,让她家顺利脱贫摘帽。
 
据了解,该扶贫车间位于新村村委新办公楼二和三楼,总面积280平方米。承租方浦北县三合镇旭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主要进行运动护具代加工。车间以“车间坐班制+家庭作坊式”的形式运转,群众经过培训合格后,既可以到车间上班,也可领料回家生产,让群众真正实现照顾家庭、干农活与就业增收三不误。
 
目前该扶贫车间坐班制岗位有40人,其中贫困户5人,每人月平均工资保底在1800元以上;领料在家生产20人,贫困户2人,每人月计件平均工资超1500元,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
 
近年来,浦北县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创设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探索设立“企业+车间”“乡贤+车间”“互联网+车间”“产业+车间”“田头+车间”5种扶贫车间模式,带动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建经验获全区推广。目前,全县建成就业扶贫车间达76个,吸纳就业人员7000多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近700人,就业人员人均月工资超2000元。
 
万福农庄送“万福”
 
■贵港日报记者 陆小洁
 
“我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每个月收入2500元。有稳定的收入,有空还可以帮爱人打理养鸭场。”6月19日,在贵港市万福生态休闲农场上班的贫困户姚红玉说。
 
万福生态休闲农场是港南区新塘镇万福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庄。2017年,常年在外经营养鸡场、承接工程建设的宋进朝有了一定的积蓄,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回到乡村发展产业。他投资600多万元打造这个核心区300亩、产业发展区1500亩的休闲农场,以发展种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主。由于该休闲农场距离城区仅11公里、生态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深受游客喜欢,每年接待游客7万人次以上。
 
走进万福休闲生态农庄核心区,垂钓场、农家厨房、火龙果体验基地等休闲功能区错落有致,游人移步换景,可休闲垂钓、体验农事。
 
“农庄从开始建设到发展起来,一直都通过租用土地、聘请工人、购买农产品来帮助贫困户和村民增收。”宋进朝说,农庄项目多,需要请的工人就多。他聘请15名贫困家庭成员长期务工,有会计、厨师、杂工等。除了姚红玉,还有9名贫困家庭成员常年在这里从事打扫卫生、除草等工作,月收入2500元左右。
 
宋进朝为能帮助村里群众增加收入而感到高兴:“周末游客多或者大量采摘火龙果的时候,还要请几十个临时工人,每人每天有120-150元的收入。”单是工人的工资,农庄每年就支付40多万元。下一步,他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带动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同时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增收致富。
 
“休闲农庄产业丰富、工作种类多,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新塘镇党委书记韦武浩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让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还带动群众创业,比如一些地方把民房变民宿,把农家庭院变成农家乐园,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爱拼才会赢
 
■玉林日报记者 张钰斌 李 媚
 
6月16日,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老吴在山上的临时住棚时,他正蹲坐在羊棚前,抚摸着手里的小羊羔。他告诉记者:“这是昨天刚刚出生的。”
 
老吴叫吴婉让,是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人。
 
老吴的勤快,在村里是公认的。10多年前,他在兴业县葵阳镇与石南镇交界的一处山岭上,承包了10多亩山地养鸡,常年与大山为伴。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原本安稳的日子一下变得艰难。那一年,他爱人患病去世,此前为治病,他掏空了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2015年,老吴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老吴很拼!我们都想着帮他一把。”村支书吴礼绍说,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积极为老吴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考虑到老吴的家庭情况,村里特意让他承包了垃圾转运工作,为他增加收入来源。
 
这让老吴看到了希望。他每天早早起床干活,天亮前把村里的垃圾收集并转运到垃圾中转站;忙完后,又匆匆回到临时住棚,照料他养的鸡、羊、牛。“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及帮扶干部都很支持我脱贫,我不能懈怠。”老吴说。在他的身上,带着一股与贫穷搏斗的韧劲。2017年,老吴的“八有一超”指标全部达标,顺利脱贫,还通过危房改造补贴,建起一座100多平方米、高三层半的楼房。
 
脱贫了,更要奔着好日子去。今年,老吴在山上养了3头牛、25只羊和上万羽鸡。因为发展特色养殖业,他获得了产业扶贫以奖代补资金5000元,“预计年底能有8-10万元的收入,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他说。
 
据介绍,旧县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共448人,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该村已脱贫120户445人,未脱贫3户3人,今年年底将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爱拼才会赢,只有奋斗才能改变人生——这就是老吴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旧县村的写照。
 
“不能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合浦县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莫洪基 陈智源
 
北海日报记者 方晓淦
 
说到相守云一家,合浦县沙岗镇太平岭村认识他们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勤劳、刻苦、肯干,从村干部到村民,都不吝把这些赞美的词语用在他们身上,而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不认命、不服输”。
 
相家在2016年的精准识别中被认定为贫困户。相守云作为家中独子,和妻子吴贻河两人承担起家中高龄瘫痪父母的护理和抚养3个孩子的重担。
 
2019年6月27日上午,相守云跟往日一样,操作着铡草机给牛准备草料,没想到突遭意外,他左手掌和一截手腕被卷进铡草机里,被切断后,失去断掌再植的机会。
 
意外发生时,驻村第一书记陈杏在本单位北海职业学院和扶贫网站上发起募捐,筹到5多万元善款帮助相守云一家。
 
“意外发生后,我们一家确实迷茫过,但看到大家为我们一家忙前忙后,我们夫妻俩互相鼓励着不能放弃,不能辜负大家对我们期望。”吴贻河说,她一边照顾一家老小,一边喂牛种地。
 
单靠一人肯定难以担起这个家,能否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3个孩子的学杂费用。为此,陈杏就相守云家的困境跟北海职业学院领导汇报,学院帮助联系广西畜牧研究所,研究所了解情况后,专门安排专家到村里实地了解情况。建议相守云全力发展种牛养殖业,用家里的地种草喂牛,种牛下崽后再卖掉小牛创收。
 
“我丈夫是在铡草喂牛的时候出意外的,我们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吴贻河说,以前家里只养2头牛,意外发生后,他们将社会各界捐助的5万多元善款全部拿去买牛,又建起了牛栏,目前栏里养了4公5母共9头牛,等它们配种下崽后,一头牛崽养一年就可以卖1万多元。
 
天道酬勤,相守云一家不服输、不认命,坚持勤劳致富,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2016年全家人均纯收入3138.56元,2017年成功达标并脱贫摘帽,201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涨到7600元。
 
就业有岗位 创业有舞台
 
■平桂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陶胜平
 
6月23日,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村瑶绣扶贫车间里,10多名年轻妇女在刺绣,车间墙上挂满一件件瑶绣产品。
 
据车间负责人冯红芳介绍,这两年她在村里开设瑶绣传承班,组织贫困妇女学习瑶绣技艺,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每天可绣手帕5-10张,收入60-120元,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标。
 
目前,全村有20多名贫困群众参与笔记本封面装饰、手帕、衣袖装饰等刺绣产品加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
 
近年来,平桂区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扶持、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创新打造集培训、贷款、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平台,让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以“工业+贫困户”模式,招聘贫困户到灯饰、服装等就业扶贫车间就业;以“农业+贫困户”模式,招聘农村人口到农业基地务工;以“能人+贫困户”模式,聘用农村劳动力到农村能人建立的就业组织从事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以“单位+贫困户”模式,开发农村保洁等扶贫就业专岗,安置贫困人口就业等。
 
平桂区成功建成融合型、企业带动型、基地培育型、返乡创业型、来料加工型、物流贸易型扶贫车间,经人社、扶贫、财政认定的扶贫车间有144家,解决1.4万名劳动力就业,4200多名农村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5000元。该区还开发乡村临时性扶贫公益岗位1200多个。
 
此外,该区今年已开展种植业、养殖业、餐饮服务业、黄金珠宝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班超10期,培训2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多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3场,参加企业215家,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3.02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就业2001人。同时,广泛发布用工信息,积极宣传交通补助、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贫困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