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

未知 2019-08-07 15:47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

刚经历了史上最热的7月,这也是大学开始录取的时节,每年这个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

为什么别人家的娃这么优秀,他们的家长到底做对了什么?那些优秀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更出色?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所以,从小学科学,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等至关重要。

身边的两个例子

上个周末,参加了一位朋友家的升学答谢宴。朋友家的孩子,凭着自己优异的物理成绩被北京大学降分录取,可喜可贺!这位同学在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而且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而这正是他进入北大的“杀手锏”。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朋友跟我住一个小区,他家孩子的情况我是了解一些的,他的成绩可谓一直不温不火。小学上的当地名校,但是成绩也一直在中等,很少有拔尖的时候,小升初只考上了当地的二类学校;初中升高中,依然不理想,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冲刺,也只勉强进了当地的第二梯队学校。席间,好几个朋友都在议论,觉得这孩子真是运气好,临门一脚,踢得好!对此,我不以为然!因为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即便一个好运气砸过来,我们可能根本接不住!

 

事后,我单独问了孩子的爸爸。他告诉我,这个孩子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玩心大”,当然,不是沉迷游戏,而是喜欢动手瞎折腾,有时三更半夜还在折腾各种电器元件……从考试成绩来看,孩子的成绩一直都不理想,作为父母他们一直非常担心,但是并没有打击孩子的兴趣。也许正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才成就了孩子的今天。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无独有偶,两年前,另外一个朋友家孩子,因为生物竞赛获得大奖,从而敲开了北大的校门。当大家都在为高考“倒计时100天”而大战时,人家已经提到拿到offer心无旁骛地学习小提琴去了!

 

大家知道,清华北大这类名校,如今靠裸分考进去越来越难了,于是自主招生的路子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反过来说,现在“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时代早就OUT了!无论是学校还是走入社会,都愈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呢?这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毋庸讳言,国人的科学素养整体偏低。去年科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仅占8.47%,这什么概念呢?仅仅相当于欧盟、日本、加拿大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更远低于美国。而在全球30多个科技先行国家中,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其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最少也要10%。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及格。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因此,中国孩子急需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创造能力等方面努力提升,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下一代。

 

拥有科学素养的人,有啥不一样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那么,那些拥有科学素养,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到底在哪些方面不一样呢?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独立思考能力不一样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中国的孩子,聪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中国的教育让很多孩子失去了思考能力,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注意所有答案都是标准化的,整齐划一的,不仅仅数学答案标准,老师甚至连语文阅读回答,都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美其名曰:按照这个框架答题,更能答到踩分点,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的遗留祸根。一旦真正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马上就懵了,因为根本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曾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秘、留学生管理组组长的颜永平表示:国外的教学环境提倡独立,老师上完课,给学生的任务可能是看30本书,以此来锻炼学生独自思考、亲自动手的能力。在国外,自学能力要求非常高,在国内,很多地方还停留在给孩子“灌输”知识的阶段,造成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动手能力跟不上,独立思考能力差。而科学研究,从来都需要独立思考,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处理问题。

 

动手实践能力不一样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实践出真知,事实上,现在国内教育的情况,很多时候是“背诵出真知”,不管什么课,老师总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耽误整体课程安排,所以,一些动手实践的环节能省则省。而学生呢,久而久之,就只有背诵,背得准背得好,就会得高分,也让他们慢慢适应了这种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女生成绩偏好的一个原因,因为女生比较听话,比较用心去背。

杨振宁表示: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陶行知也非常重视教育的实践环节,他表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发明创造能力不一样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提到创造,就不得不提“制造”一词,早些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印象就是一个加工厂,只擅长低水平的制造、加工,made in china一时成为大家调侃的话语,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国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全面转型。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但现实是,由于自己没有去实际地体验到这些现象和定理是怎样产生的,于是,也就无法创造更多新的观点和方法。举个例子,大家都上过生物课,但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指出自己身体心肝脾肺的位置,更别提它们各自的功能。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创造性来源于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背后,蕴藏的是求知兴趣、创作欲望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力的源泉。

 

抗挫折能力不一样

 

今天的学生,绝大部分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一旦遇到点什么麻烦事,往往选择很极端的处理方式。青少年自杀、跳河、跳江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我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位居全球前列。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而抗挫折能力都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本身这个过程来培养的。任何一个科学实验,往往都经历了千千万万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成功的。所以,对于科学实验研究来说,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

但是,正如邱吉尔所言: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不断遇挫,不管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都会痴迷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距离正确又近了一步。

 

学习探索动力不一样

 

孩子小的时候,总爱问“为什么”,见到什么总要问个究竟,实际上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表现,从这点看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科学家。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所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重要。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然而,很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越到高年级,孩子的学习动力越是不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可谓“无欲无求”,有调查显示,很多高中生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同伴激励和金钱激励,就是为了工作和收入。而没有对万事万物本身探索的欲望,那么学习动力肯定就化为灰烬了。

 

从小学科学,就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乐趣”。这种乐趣所带来的动力,不是外在动力,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内在动力。科学探索的成就感,才会持续激励孩子去探索、去研究。

杨振宁表示: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生活方式也许大不一样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于为什么“科学课将成为小学必修课”的专题讲座上,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并认为科学不仅仅是指我们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也不仅仅是那些实验技能,以及科学思维方式、批判精神、方法论,等等。更重要的是,科学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一种修养。

 

确实,科学与生活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科学实验,可以把抽象的重力、磁力、声波、光线……通过一个个实践活动,具体地呈现出来。孩子们还可以把这种感受,再迁徙到生活的经验之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生活力。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1919年,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提出要认识两位先生,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如今,北大校园里还有“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雕塑,由S和D组成,S是赛先生,D是德先生。

 

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什么样?听杨振宁怎么说

 

 

提升科学素养的道路注定漫长,但只要大家重视科学,从小抓起,必将为孩子们创造一片科学的天空,任其自由翱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