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怎样做得让孩子们理解、喜欢、践行?

未知 2020-09-24 15:50
爱国教育,怎样做得让孩子们理解、喜欢、践行?




每至战争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了学校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这类活动绕来绕去,最常见的还是国旗下的讲话、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纪录片(电影)、祭扫烈士陵园或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种,形式僵硬不说,内容还非常的“高大上”超出了学生们能理解的程度。

当孩子们一提到爱国,首先想到的是黄继光堵机枪、狼牙山五壮士、宁肯烧死也分毫不动的邱少云等,这类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时,对于生逢盛世的孩子们来说,爱国就成了一件距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各国都进行着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美国:系统构建 用“第一人称”爱国

美国政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是作为一名美国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着重弘扬美国精神,包括热爱国家、崇尚民主自由、维护社会公平、务实开拓、富于创造、勤劳诚实的精神。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和重点。

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画国旗、唱国歌。进入小学后,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由浅到深、由近及远,从所在的社区、城市、州直到国家,核心是反复渲染“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先进的国家,做一个美国人最值得骄傲”的观念。

许多学校的走廊和教室,都能看到美国国旗、美国地图,以及美国杰出人物和总统画像。

进入中学和大学后,爱国主义教育以公民教育为主,此外还有美国政体和法律常识。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还要参加成人仪式,宣誓效忠祖国。

如此系统化的渗透,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过于形式化的教育方式暂且不提,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在历史课中融入爱国教育的。

三年级,孩子们开始学习美国的建国史。全班每个同学都要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办法是自己回去找资料,作读书笔记,然后把结果写成讲稿,面对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这个人物。而最重要的一个规定是,必须用第一人称。

用第一人称,“他(她)”就变成了“我”。这个让孩子们跟着角色去经历历史,也逼着孩子去思考:如果自己活在那个时刻,将是什么感受。

等孩子们完成了这一作业,全年级又在老师和家长的导演下上演了一代反映美国建国时代历史的大戏。小朋友分别变成了就是华盛顿、杰佛逊、亚当斯、弗兰克林、麦迪逊,以及英王、英国的将军,以及他们的夫人、女儿,当时的民众等等。他们在台上讨论为什么要起草《独立宣言》,什么是“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什么为了捍卫这种权利要使用武力对抗大英帝国等等。

不用说,每个孩子都用第一人称说话、辩论。这个国家的意义,也就通过这众多的第一人称,渗入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塑造这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日本:爱国需扎根于日常生活

作为主动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战败之后,驻日盟军总部不仅监督日本修订了和平宪法,并对日本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造:通过对于“人性、人格、个性的尊重”“彻底的民主主义”“建设和平的文化国家”等教育理念,希望彻底瓦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从根本上消灭日本人国家主义意识。

在这样的教育方针下,“升国旗、唱国歌”这种在其他国家理所当然的事,在日本也可以上升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日本是否就没了“爱国教育”呢?

当然不是。

尽管没有喊爱国口号、背诵爱国句子、学习爱国文章,宣誓要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保卫国家,时刻记住“我是X国人”等“形式爱国教育”,但日本以社会课的形式将爱国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入人心

小学生在二年级上社会课时,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去学校附近的超市参观,在超市里,孩子们知道了食品的进货渠道、食品的品质保鲜规定、过期食品的废弃处理等等,孩子们由此知道:自己所在社区超市贩卖的食品,是安全的、让人放心的。

三年级的社会课,学校老师则组织孩子们去了本市的垃圾处理场。在垃圾处理场参观了大半天回家的小朋友,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她没想到:为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垃圾处理场对于垃圾的分类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保证垃圾回收质量,不惜使用人工进行手工选别。

四年级的社会课,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去的是本市的净水场。参观完整套净水流程的小朋友,从净水场带回家一瓶水,骄傲地对母亲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这儿的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喝的,是可以放心饮用的安全净水。”

这些经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家里所购买的食品是安全的;自己家里所饮用的水是放心的;正确的扔垃圾,保护的不仅仅是地球,还保护了自己所拥有的整洁的居住环境。

这种从孩子们日常生活入手的、有关衣食住行的社会教育,才让“爱国教育”更贴近,更真实。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爱国教育也是如此:先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然后懂得爱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爱身边的环境和一草一木,最后才有可能将爱扩展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英国:爱国是一场庄重扎实的全民活动

行之有效的爱国教育与自由随意的学校教育不同,英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庄重规范、扎实深入。

位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中间的沃灵顿小镇,举办第一次世界大站纪念活动,小镇居民组成各种方阵,在乐队伴奏指挥下,从小镇广场出发,一路来到小镇中规模最大的朋克斯中学礼堂集会。

整个纪念活动持续长达一周。在此期间,小镇街头的雕塑下放满了居民自发献上的花束,中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围绕这个主题,做纪念花、写作文、绘画、召开纪念活动等。

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潜移默化、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法国:藏在博物馆里的爱国教育

法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对历史文化的珍惜和爱护,突出体现在名目繁多的博物馆教育中。

世界名城巴黎素有“世界艺术博物馆之都”的美誉,罗浮宫博物馆、罗丹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雨果博物馆等均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圣殿。

即使是偏僻的小市镇也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凡是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除去战乱的破坏,一般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建成名人博物馆或故居,有的还成立了名人研究者协会和基金会。

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纪念馆和纪念碑也为数不少。

法国政府明文规定,凡国立博物馆都必须对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实行半价,卢浮宫博物馆在星期天则一律免费对外开放。

从1984年起,法国政府还把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全国“文化历史遗产日”。在这一周末,全国的博物馆以及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古建筑全部对外开放,供人参观,让后人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继承传统民族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葡萄牙:爱国教育全学科渗透

政府为了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突出的一点就是把爱国主义内容贯串于平时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渗透在语文、社会科学常识、历史、音乐等各课程中,不搞突击,而是有计划地进行着。

在中小学各学科的课本中突出了葡萄牙的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和著名人物事迹的内容。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文中,反复出现国旗图案和有关的文字说明,详细介绍国旗的历史、国旗的设计、含义以及赞美国旗的精彩文字。1991年12月4日,葡萄牙国家教育部发文规定,小学的每个教室里都必须悬挂国旗。

随后,教育部还向全国所有小学发放了27000面国旗。中小学校的每个教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师生科研成果展览室、教师办公室和学生电脑房等都挂有国旗。

而葡萄牙的国歌也在中小学的各种教科书中多次出现,音乐教师在对学生加强音乐教育、教唱国歌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讲解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歌词的真正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国歌的理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