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抗日保台的爱国英雄

未知 2020-09-28 10:55
胡传——抗日保台的爱国英雄




胡传何许人也?国学大师胡适的父亲,1841年出生于绩溪上庄,字铁花,一字守珊,号钝夫,行名祥蛟,乡里多称他为“铁花公”或“珊先生"。胡传是五兄弟之长,“自少淳朴,不喜甘饵",不但为人正直,遇事敢为,而且聪敏超人,夙慧不凡。

1882年,40岁的胡传北上京师,为友人赏识,认为他是“为国家干济之才",推荐他做官。为官期间他曾客游至粤,到海南诸地,被黎人称为“汉官自明海介公(海瑞)外,无有至者”的贵宾,大受欢迎。后又调赴郑州治理黄河。身为清廷官员的胡传,在黄河大堤上与民工一起栉风沐雨,深得百姓拥戴。他还大胆采用了以竹笼装石块沉入河底的阻急流的方法,节约资金一半。

有人将胡传的这些功绩报奏朝廷,受到重视。1889年,获得“直隶州知州分发省分补用”的资格。1890年,在江苏办理税务。1892年,奉旨调往台湾,刚到台湾,任“全台湾营务处总巡”。胡传到达台湾的时候,已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夜。




胡传画像

令人叹服的台东政绩
1892年,胡传奉调台湾任职,清廷考虑台湾省是新设,更需要人才,就同意台湾巡抚邵友濂的要求,将在官场中已有“能吏”美名的胡传调去。胡传于1892年1月至台,因娴熟地理,初充营务总巡,遍历全台三十一营、二十八哨,对台湾诸岛的防御设施、更新装备、训练海军等,提出了关键的规划建议。

不久,胡传被任命管理全台营务。1893年,被任命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到任不二日,当时的军事长官突然病故,于是他便不得不权署军事,兼领台东后山军务。成为台湾惟一一个直隶州的最高军政长官。从1893年6月到l895年4月割让台湾的两年不到时间里,在清廷腐朽没落的大背景下,胡传在自己的辖区里,还是有所政绩的。


台湾人民奋起抗日

台湾保卫战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抵抗战士大都壮烈牺牲。胡传也在战斗中落人敌手,被残酷杀害,且身首异处,很是壮烈。不过,幸有次子胡绍之夺回父亲尸体,扶柩越海回到家乡。

胡绍之怀揣父亲的遗嘱回到家乡后,却不敢说出真情,只编了个情节:胡传在台的最后时日,双脚肿胀,脚气病令他不良于行。他在台继续从事抗日运动,直到病情加重,无法行动。刘永福看到胡传的身体已经垮了,派人护送胡传到厦门。此时的胡传,已经油尽灯枯,四天后,病逝于厦门旅寓。

为什么说胡传是病死,而不说被杀呢?

这是因为如果说他是抗敌殉难,那么他就是违抗清廷的命令,不但讨不着封赠,反而有罪,借口病死,免了许多麻烦。另外,据封建社会的宗族祠规,凡是凶死的人,牌位不能入宗祠,名字不能上族谱。这是最重要的家法,没有哪一个人敢不遵守的。

当胡绍之扶柩安全到达上庄时,族中有人提出:胡传是被倭寇所杀,应属“凶死",不能进祖坟。胡绍之十分清楚,如果应对不了这个质疑,非但不能将父亲埋入祖茔,还会招致“抗诏”的株连之祸。在这紧急关头,胡绍之强忍悲愤,对族人道:“家父是被砍头而死还是病死,开棺来验便知。谁若不相信家父是病死的,拿头来下赌,开棺若无头,则杀我头;若有头,则杀下赌者之头!”这一招果然吓得怀疑者噤若寒蝉,谁也不敢拿头来赌。这样,丧礼得以正常进行,牌位入了宗祠,名字登上族谱。


胡传墓

事后,胡适的姨母问绍之:“大姨夫是不是善终?”绍之不答。姨母也是聪明的人,知道绍之的苦衷,从此不再提及此事。对于此事,胡适之妻江冬秀曾对一位族人说,她公公是在军中被砍头的。胡适在其口述自传中亦说:“他(指其父)为台湾民主国的殉难者之一。”胡适研究专家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书中亦说“铁花公(胡传)是爱国英雄,是为了抗日而战死沙场的”。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族中人仍议论纷纷,给胡传的死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甚至还有人传说胡传的遗体被安上了金头、铜头、木头。1966年,“WG”开始,胡适作为“反动文人”当然遭到严厉批判,造反派对其祖宗八代也不放过。胡传的坟墓被挖开,撬开棺盖,抛尸露首,人们惊奇地发现棺中既无金头、铜头、木头,也没有真正的头颅骨---胡传果然是被日本人砍杀而死的。造反派们开棺的结果恰恰证明了胡适这个“反动文人”的父亲是一个战死沙场的爱国英雄,是一位抗日殉难的仁人志士。

台东有座“胡传纪念碑”
笔者曾去台湾旅游,游览了台东名胜,在台东就有一条以胡传的字“铁花”命名的铁花路和以“铁花村”命名的文化园区。

这是因为胡传是一名“能吏”,在台东两年,治绩为人叹服,军民面貌大为改观。胡传在台东州官期间,奖励农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职,整顿营务,巩固海防,心力大多投注在军事方面。在他的《台湾日记与禀启》里,详细记录了他在台东将近两年里所做的事情。


台东的胡传纪念碑

1952年,胡适来到台东,当地父老“仍然记得我(胡适)的父亲是位武官——胡统领,而非文官——胡知州”。台东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清代州官,特别把原火车站前的光复路改为“铁花路”,并将鲤鱼山忠烈祠旁日人遗留的“忠魂碑”改为“胡传纪念碑”,碑文额篆曰:“清台东直隶州州官胡铁花先生纪念碑”。后来原火车站搬迁,过去的台铁旧宿舍改造成文化园区,被命名为“铁花村”,并有“碑记”载其事迹:

“胡传,字铁花,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曾任台东知州,在1893-1895年时任守此处,胡铁花士在1891年11月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台湾,又被江苏巡抚刚毅奏留江苏;1892年任全台湾营务处总巡;1893年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1894年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同年甲午战争爆发,遣妻儿(胡适)归乡,应总兵刘水福私约而留台抗日。1895年,因心力交瘁、脚气病加剧而离开台湾,七月初三在厦门病逝。”
1958年台湾颁布命令,准予胡传入祀台湾省忠烈祠,以昭矜式。台湾的忠烈祠是用来祭奠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和官兵.无论军衔大小,哪怕是一个小兵,只要是在战场上杀敌阵亡的,只要有名字都可以进去,如果不是,哪怕是上将,也不准进去。胡传能入忠烈祠这也说明胡传的死,不是因病而死,而是杀敌阵亡的。

胡传的桑梓情
胡传还是一个热心桑梓之地宗族文化建设的典型。胡氏聚居的上庄早就建有宗祠,道光庚子(1840)冬重造的宗祠落成。21年后因清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新宗祠毁于战火。战争结束后,上庄胡氏再议重建宗祠,胡传是重建宗祠的主持人。从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二年(1876),胡传为重建宗祠奋斗了12年。

从《胡铁花年谱》可知,重建宗祠的发起者和建祠费用的提供者主要是上庄籍商人。据不完全统计,建祠费用,胡氏旅居上海的经商者提供了约七八千元,另一个捐款来源是从上庄迁往屯溪、休宁的胡氏族人。胡适指出,“此一支即‘胡开文墨店’的创办人的后代”。胡传在谈及筹款时指出:“迄今十有二年,凡往来休宁、屯溪、上海各处劝捐收捐。”


拆毁中的胡传主持建造的上庄祠堂

光绪二年(1876),宗祠即将落成,还缺一笔经费。胡传决心向积欠丁口、丁工捐者追收欠款。并依据祖宗相传旧例,规定此两项积欠不缴,不许其家祖考神主入祠。于是引起抗捐者与胡传之间的激烈对抗,胡传则以死坚持这场宗族制度下所特有的抗争。死后神主不能进入宗祠的惩罚,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比什么东西都难接受的。结果是“其抗争者各不忍不升祔其祖考神主于宗祠,缴足历年所欠之捐”。

积欠丁工捐缴齐,宗祠如期完工。之后,胡传又参加胡氏宗谱的编纂工作。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光绪初铁花(胡传)先生等,更考古训,揆乡情,创为祠规二十四条,其于古昔合族教令,虽不知其何如然,固吾一族之合群法也。”

胡传的有生之年,正是危难的祖国蒙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之时。胡传以“不畏难,不苟安”的精神投笔从戎,万里驰驱,足迹遍及东北、海南、台湾,为抵御外侮保卫祖国作出了贡献。他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熠熠光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