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潇: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未知 2022-02-08 13:47

戴雨潇: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寅虎年到来,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在欢度新春佳节。包括海外的华人华侨在内,全世界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也在一同庆祝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但春节应该怎么翻译,成了大家争论的一个话题。

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发表了新年贺词。美国总统拜登、英国首相约翰逊都是用 “Happy Lunar New Year” 的表达拜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一月底和二月初发表了两次新年致辞,第一次用了 “Lunar New Year” ,第二次用了 “Chinese New Year”。

此前,曾经抗议泡菜、参鸡汤、韩服起源于中国的韩国教授徐坰德,也盯上了农历新年的英文译法。他声称由于韩国也过春节,所以这个节日不能翻译为 “Chinese New Year”,而必须翻译为 “Lunar New Year”。他号召韩国网友抵制 “Chinese New Year” 的英文译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议?我们作为中国人又应该用哪个英文词汇描述农历新年?

中国农历不是 “Lunar Calendar”

首先解释下词义。英文中 “Lunar” 这个形容词意思是“和月亮相关的”,词源为拉丁语的 “Luna” ——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露娜”。“Lunar New Year” 实际上是 “Lunar Calendar New Year” 的简称,直译成汉语为“月历新年”或“阴历新年”。

月历,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参考月相周期制定的历法。由于月亮的盈亏在夜间一目了然,观测月相比观测太阳更容易,因此很多古代历法是月历。在目前世界上仍然通行的历法中,只有伊斯兰教的哈吉来历为纯粹的月历。

月亮两次出现同样月相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无月为朔,满月为望),平均时长约为29.53天。在阴历中取整之后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如果我们将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那么1年的长度大概就是354.36天。伊斯兰历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平年有354天,闰年有355天。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与月球无关。根据现代的精确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或回归年)约为 365.24 天,比12个朔望月多了11天多。这就意味着伊斯兰历这类月历的“年”和回归年之间的误差会越来越大,所以月历的一个显著的局限性就是没有季节(每过十几年,夏天的月份就会变成冬天的月份)。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农业,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与农业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只参考月相制定的历法不能满足古代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创造了“节气”的概念。

至于如何确定节气,早在《周礼》中就出现了“土圭测影”的记载[1]。具体的方法为垂直地面立一根长杆,通过观察记录它在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节气——每年日影最长定为“冬至”,每年日影最短定为“夏至”,其中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天就是春分和秋分。

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

古人为了同时确保“月”反映月相盈亏、“年”反映太阳周年运动,所以就发明了“置闰”——基本原则就是每两三年加一个闰月(置闰的具体规则极其复杂,本文篇幅有限难以展开)。如此一来就解决了12个朔望月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的问题。

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又称农历或夏历)同时参照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属于一种“阴阳合历”,翻译成英文应当为 “Lunisolar Calendar”。近代一些老百姓将传统历法称为“阴历”,主要是相对西来的纯阳历而言,这种叫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多重历法。汉武帝的时期制定了第一部完整统一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该历法规定一个回归年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个朔望月为29又81分之43日,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11月,确定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

在《太初历》之后,我国历朝历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不断根据观测修正误差以及改良置闰规则,陆续出现了南朝宋人祖冲之的创制的《大明历》、唐朝僧一行创制的《大衍历》以及元朝郭守敬等人创制的《授时历》等历法。这几部历法无论精度还是计算方法都领先于西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