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者唐启孟:毕生献农终无悔

未知 2020-08-22 12:18
工作者唐启孟:毕生献农终无悔

  


 
 
  各族儿女 共襄盛世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
 
  甘孜大地写下辉煌
 
  
 
  七十年来,甘孜州各族儿女历经艰辛、勇于开拓、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纵览甘孜大地,回首七十年,栉风沐雨中,全州最后一条乡级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三座机场屹立高原……无数成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是历史的的留痕,更是甘孜人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跨越发展的例证!
 
  
 
  让我们行走甘孜
 
  看看属于我们甘孜人的奋进之路
 
  奋进甘孜●产业富民
 
  唐启孟:毕生献农 终无悔
 
  
 
  从播种到耕耘
 
  从荒凉到丰收
 
  有这样一群农民的儿女
 
  他们坚持到农村一线搞调查研究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农牧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和增收
 
  付出了毕生心血
 
  他们对农业技术的“痴情”胜过了一切
 
  
 
  这位雀发童颜的老人叫唐启孟
 
  1936年出生的他
 
  今年已经84岁高龄
 
  也许是老人一生都在行走中工作
 
  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依然硬朗康健
 
  回忆起年轻时候的过往
 
  他的思路依然清晰
 
  
 
  1960年理塘
 
  开辟荒土 种植果蔬
 
  唐启孟1960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了甘孜州,来到甘孜理塘国营农场,成为了一民农业技术员。当时的农场是国家出的资金修建的,为了推动农场发展,国家分配了很多农机具。唐启孟说,这个农场工作的时候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耕地、开拖拉机、掌握机具性能 。因为农场是新建的,能够种些什么粮食作物也不知道,所以农场就利用当地的50亩土地搞起了实验。由于实验地距离农场很远,所以唐启孟就和工友们在试验地旁挖了一个地窖,这一住就是一年。
 
  
 
  也就是这样的环境,唐启孟和他的工友们除了培育青稞、小麦和马铃薯,同时还引进了莴笋、油菜、甜菜等蔬菜进行栽培。因为理塘日照很长,虽然海拔高气温不够,但是总体来说新开荒的土地肥底比较强 ,病虫害很少,加之唐启孟这些技术人员的精心栽培,50亩试验田种植的粮食和蔬菜产量倍增。马铃薯单个达到了两公斤一个, 萝卜达到了七八公斤,莴笋达到了一公斤以上一根,庄家非常的好。农场的青稞小麦的产量第一年达到了三百斤左右,而当时的农村大概就是50公斤不到。
 
  
 
  
 
  唐启孟说:“理塘的环境很漂亮, 和内地迥然不同 ,内地都是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 。在理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特别是庄家长起来以后那绿油油的一片。那心里面高兴的很。现在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品种也培育了出来,现在理塘县青稞亩产能达到两三百公斤了。”
 
  1963年九龙
 
  带动农户 增加产量
 
  1963年唐启孟完成了理塘的工作后,回到了康定,因为农业技术工作需要,他又被分配到了九龙农业局工作。当时因为九龙县不通公路,唐启孟就和几个同事翻山越岭走到了九龙。
 
  
 
  当时唐启孟到九龙是3月份,刚下了一场大雪,在太阳下翻山眼睛被血冒了,疼得不得了。到了生产队他住进了老乡家里,唐启孟说,因为在理塘在农场和老百姓直接接触少,到了九龙算是第一次正真和老百姓接触。在农户家中这里的群众对他非常好,每天熬元根水给唐启孟洗眼睛,这样唐启孟铭记于心。正是这一次与群众这样深入的接触让唐启孟在九龙一呆就是20年。
 
  
 
  唐启孟说,当时那里的老百姓都是很传统的耕作,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后来他就组织大家施肥,运用农业科技进行种植,通过大家努力,这里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与当地老百姓相处的日子里,他除了种实验基地,老百姓做啥他就做啥, 就这样他成为了群众中的全劳动力。
 
  
 
  那时的唐启孟是个爱看书、爱专研的小伙子,只要群众在生产中遇到问题,他就会利用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尽全力为大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在九龙的工作期间,唐启孟学会了木匠、铁匠,各种机械维修更不在话下。唐启孟是九龙唯一个会开拖拉机的,当时在帮着当地的群众干农活的同时,还亲手教会和了20余名群众开拖拉机。就是这样一个能干又热心的小伙子打动了九龙藏族姑娘兰杰卓玛的心,在1975年两人因爱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
 
  
 
  
 
  1984年州草原站
 
  跨遍山水 普查调研
 
  正是唐启孟在基层的不断学习和专研,他对农业科技技术又有更深入的了解。1984年唐启孟上调到了甘孜州草原站工作。作为草原站的一民老农技人员,唐启孟加入了甘孜州农业普查工作中。在普查工作中,唐启孟和同事们走遍了甘孜的村村寨寨。
 
  
 
  唐启孟说:“农业科技对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巨大作用日益凸显,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搞农业发展,才能为计划经济带来效益”。
 
  1990年州畜牧中心
 
  发展畜牧业 让群众增收
 
  1990年快到退休年龄的唐启孟被聘请到了州畜牧中心担任法人代表兼副主任,畜牧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国家要把畜牧业的产前、产后、产中服务开展起来,从而增加群众的收益,这样甘孜州的计划经济才能活起来。唐启孟说,甘孜州当时一百二十万人,牛是五百多万头,羊子也有几百万头,要把它变钱,农牧民还要穿衣还要修房子,还有交通各方面,那么要如何把我州的弄畜产品推出去成为了唐启孟思考的问题。通过走出去调查,市场上对牛羊的需求量较大,核算了一下价值,钱赚是没问题。当年畜牧中心就运了2000多头牛出去, 第二年又运了4000多头 ,还有两三千头羊子,老百姓也在那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收益。
 
  
 
  1993年康定
 
  发挥余热 撰写农文献
 
  1993年,唐启孟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为了农业而生的他却没有选择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退休后唐启孟不但参与了本州的农业发展,同时他还参与了全国的农业数据汇总工作,每天看书收集资料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唐启孟的家里,各种农业文献都有他的署名,从地方到中央,从厚厚的手稿到修订文献,都印着是他的心血和付出。至今他还在为我州农业发展默默的付出着。2019年唐启孟历时两年主编的中藏药材汇编正式印刷成了书籍,里面详尽的数据以及文字资料和图片为我州发展中藏药材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支撑。唐启孟说:“我就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能够给后人留一点就留一点”。
 
  
 
  
 
  在唐启孟的家里一张张荣誉证书,不仅是对一名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同时记载着我州农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唐启孟说:“甘孜州建州70年来新农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覆膜技术和大棚技术改变了州内以前不能种的现象。比如说理塘的豌豆尖长势特别好,豌豆到了成都直接坐飞机就到上海了”。
 
  
 
  
 
  在采访中唐启孟老人告诉对记者说:“看到农业工作的发展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让自己的第二故乡越来越美了,这就是对农业人的最好回应。”
 
  
 
  高原是令人生畏的“苦寒之地”
 
  却也是拥有最丰富资源的科学实验室
 
  在众人沉浸于大都市的繁华喧嚣时
 
  圣洁甘孜高原
 
  像唐启孟老人一样的农业工作者们
 
  用青春和汗水与高原相伴
 
  用责任、执着和热爱
 
  拥抱着这片土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