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同位素技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

未知 2020-09-04 13:47
多同位素技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主持完成的“利用多同位素技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研究,入选由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发布的2019年度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十项重大新进展。该成果对流域农业污染溯源与控制示踪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利用多同位素技术解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环发所副研究员于寒青介绍,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土地高强度利用加速土壤侵蚀以及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高量投入,给农业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随着降雨径流,泥沙及其携带的氮、磷污染物被侵蚀而输送到水体,进一步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水质污染恶化。然而,农业面源污染有着分布范围广、形成过程随机、影响因子多样和监测方式困难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地球化学、生物指纹或单一稳定性同位素的技术,均无法定量辨识流域泥沙及水体中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来源与负荷,尤其是在复杂的流域环境中,一直是解决流域农业污染溯源与定量解析的一大难题。
 
 

 
我国典型农业小流域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该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综合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和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以及稳定性水同位素等多同位素新技术,尤其在复杂的流域环境中综合应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流域泥沙和水体氮污染物来源贡献的定量辨识,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流域面源污染物来源与负荷不清的问题。
 
该技术在国内多地以及亚太地区其他16个国家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为提升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来源辨析与防控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0200903151518082917.jpg

入汛以来,安徽泾县普降大到暴雨,为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泾县主动作为,强化灾后恢复重建,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
 
  
突出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信息,指导防治工作。截止8月中旬共发布《病虫情报》14期,其中水稻重大病虫6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自7月份以来,该县累计开展水稻草贪、两迁害虫、稻瘟病、茶叶病虫害等统防统治5万亩次。加大绿色防控示范作用,组织指导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针对当前补改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布“三情”信息,力争把技术措施第一时间落到实处。目前已全部完成补改种面积4400亩,其中改补种水稻1200亩,补改种玉米1100亩,绿豆等杂粮800亩,补改种蔬菜等1300亩,受灾田块灾后田管面积57400亩次。
 
  
灾情发生后,该县农业部门会同保险公司,安排20余人次深入全县各乡镇,对遭受灾情的水稻、茶叶、蔬菜等情况进行实地查看核实,确保人员无遗漏、数据准确性。截止目前,该县国元保险赔付资金86.4万元,其中,烟叶54万元,森林3万元,早稻14.4万元,中稻5万元,玉米10万元。同时,大力推进消费扶贫,以消费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切实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销售帮扶村和贫困户果蔬、蛋禽、粮油等农产品近2万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