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生鲜电商竞逐地

未知 2019-07-19 09:11


上海成生鲜电商竞逐地

       尽管已经生长出盒马、叮咚买菜等明星玩家,“外来户”每日优鲜依然对上海野心勃勃。

  “去年是希望落地生根,今年的目标是拿下市场的绝对第一。” 每日优鲜CFO王珺如此宣称他们在上海的经营目标。他的豪言基于一些官方公布的事实:在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市场,它正以每月30%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

  这个起家于北京的生鲜电商公司正打算乘胜追击,今年在上海追加投入10个亿——开仓仍然是最花钱的部分,他们计划下半年在上海开出500个新仓,这将占据1000个新仓的半壁江山。

  因为互联网巨头太少的缘故,时常引发外界对于上海互联网产业“弱势”的大讨论。不过对生鲜电商而言,这里却是一块玩家竞逐的风水宝地。

  上海生鲜的前世今生

  上海良好的生鲜生态有历史脉络可循。

  1988年,为了解决上海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农业部以上海为试点,推行“菜篮子工程”。这是全国最早与生鲜有关的项目,生鲜以一个民生案例的面貌,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为了落实菜篮子工程,上海开始搭建生鲜基础设施。政府在上海周边规划多个生鲜种植基地。比如崇明岛、海门、南通、嘉兴湖州。在盒马、叮咚买菜等在上海本土生长起来的生鲜电商上买东西时,消费者常常能看到打着种植基地logo的生鲜产品,比如崇明番茄。

  在这个时间点,上海还建立完善多层次蔬菜批发市场,至1995年,通过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占到全市蔬菜总供应量的40%,1996年又推出了推进蔬菜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并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农产品交易市场也是重点。在众多生鲜项目出现之前,上海生鲜市场长期保持农贸市场70%,超市30%的格局。位于上海西郊农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国蔬菜水果集散中心,上海海关会在这里现场清关和质检验收。上海因此作为城市解决生鲜流通的典型样本,并被复制到全国。

  上海还成功打造出生鲜进出口贸易的产业链。十四年前,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内地后,台湾水果开始经过特设的绿色通道,进入上海。这批经“绿色通道”进入上海口岸的水果,不到一小时就办完了入境手续,以往则需要超过两天时间。

  由于内地的政策习惯,外来水果进入需要本地公司对接,上海市政府培养了一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公司,由他们来操盘整个项目。它们后来成长为一批十分成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公司,带动了整个生鲜进出口贸易的市场,也令上海在生鲜进出口贸易方面市场化十分充分,有了这些经验,上海在国内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拥有全国开放尺度最大的行政许可审批,政府的监管也最大程度以市场贸易为导向。

  这些历史经验,令上海成为全国生鲜商业基础最完善的城市。从上游端的基地种植、收货标准,到中间的物流流通,再到大型农业公司的整个产业数量以及行政监管许可的管理,以及线下交易场景,形成了十分完整的闭环。

  如今,上海的互联网消费基础也是翘楚。从易观和《第一财经》的报告来看,上海在互联网+生活服务类的项目上得分为全国第一,在出行、购物、餐饮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消费力方面,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的社会消费总额为全国之最,同比增速高达7.9%,接近北京的3倍。网络商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居全国第一。

  这里也是生鲜创新项目最先落地的地方。十四年前,全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生鲜在上海诞生;2016年,盒马鲜生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门店,掀起新零售大潮。它也收获了一大批追随者:在福建称王的永辉也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当学徒,孵化超级物种;京东则尝试在北京推行这种店仓一体化的门店模式,开出7fresh。在买菜领域,虽然生于上海的叮咚买菜做的比来自北京的每日优鲜晚,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

  生鲜创新绕不开线下。即使只做到家业务,玩家们要么效仿每日优鲜铺前置仓,要么模仿京东到家接入线下商超。而上海的线下业态非常发达,密度是北京的4倍,为生鲜电商发展线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线上线下的优势,上海成为新零售最佳的试验场所。

  生态上的差距,令生长在北京和上海的生鲜明星项目的发展境遇大不相同。总部位于北京的生鲜类项目,除每日优鲜,在线下的规模都远落后于上海的玩家。活得相对不错的每日优鲜、多点Dmall仍然靠线上导流,如何获取更多流量成了大问题。多点Dmall尽可能的多接入商超,而每日优鲜则很重视和腾讯的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