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剑指千亿,稳健之外有惊喜

未知 2020-08-30 11:45
伊利剑指千亿,稳健之外有惊喜 



面对新冠疫情,伊利展示出强大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和内生增长确定性。
 
伊利的稳健来自哪里?后疫情时代,它又能否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不断制造新的惊喜?
 
【稳健外还有惊喜:业绩和股价齐飞】
 
过去两个月,A股消费龙头们的一份份亮眼财报显示:疫情对消费企业的一次性冲击明显,但反弹速度很快,经济内循环带来的消费红利正在加速兑现。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伊利同样没有让人失望,而且还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8月27日晚,中国乳业老大伊利股份在业界的瞩目和资本市场的期待下,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
 
半年报显示,伊利上半年营收达到475.28亿,扣非净利润37.66亿,实现了逆势双增长。
 
 
 
乍看之下,营收同比增长5.4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02%,似乎并不起眼。
 
但考虑到第一季度,中国乳业在春节旺季受疫情“九州闭户”影响,业绩受到巨大冲击,上半年的增长来之不易。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在进入统计范围的561家乳企中,亏损企业共计237家,同比2019全年数据增长110家,亏损比例高达42.2%。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乳制品行业第一季度整体业绩惨淡,伊利也短暂承压。
 
不过,第二季度,伊利业绩实现“V”字型强力反弹:营收268.8亿,同比增幅高达22.49%;扣非净利润23.97亿,同比增幅高达79.28%,远超市场预期。
 
如此大的体量,居然能如此快速反应,恢复生产销售,并且创下近几年的单季度增长纪录,伊利二季度的业绩表现令人惊喜。
 
此外,伊利上半年的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综合市场占有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核心指标继续蝉联亚洲乳业第一。
 
事实上,无论是业界,还是资本市场,对于伊利的稳健表现早已习以为常。
 
过去10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增速缓慢下滑,尤其过去5年,平均增速不足5%。而伊利过去10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
 
以2019年为例,中国乳制品行业规模增速是5.5%,而伊利的营收增速高达14%,行业集中度仍在快速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伊利的抗风险能力卓越。2003年非典期间,伊利股价逆势增长,相对沪深300涨幅为26.11%,远高于食品饮料行业的-6.83%的整体表现。
 
自上市以来,伊利已经累计现金分红254.57亿元,分红率高达60.73%。其中,2019年的分红率达到70.86%。
 
 
 
不过,即便市场对伊利的心理预期一贯很高,但其二季度的优异表现和惊喜还是令资本市场为之一震。
 
8月28日,在优异财报数据的利好下,伊利直接收获涨停板,40.59元的股价和2469亿的总市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自6月以来,伊利股价累计涨幅超过40%。
 
【强者的试金石:稳健背后是担当】
 
面对新冠疫情,伊利展示出强大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和内生增长确定性。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伊利稳健的基本盘,即规模、品牌、渠道渗透、产品创新、供应链协同以及企业文化等核心竞争力建构的全产业链优势。
 
新冠疫情,对乳企的物流、物资供应、原料采购,以及产供销各环节的统筹规划、协同能力、风险应急能力等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而伊利充分发挥了“全球供应链网络”协同优势,通过海内外分子公司联动,全球寻源采购等措施,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全力保障物资的充足供应。
 
伊利产能不降反增。截至2020年6月,公司综合产能近1312万吨/年。
 
伊利与供应商、渠道商、奶农等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稳定联结与相互信任是最有力的支撑。
 
而这份来之不易的稳定联结与信任的背后,是伊利以多年的责任与担当打下的坚实基础。
 
正如伊利董事长潘刚所言,“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
 
面对困难,伊利并没有把个体企业的短期利益摆在首位,而是努力去保障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营,帮助产业链合作伙伴共渡难关,加快复工复产的进程。
 
疫情期间,伊利推出了“内稳生产,外保民生”两大举措:内稳生产即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外保民生即积极响应“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的“三保”行动,肩负起保障国民营养的重大使命。
 
对于受冲击最大的上游牧场,伊利通过防疫指导、物资援助、疏通物流梗阻、开通融资渠道和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在金融方面,伊利还开通绿色融资渠道,全力支持牧场渡难关筑根基,在不到50天时间里,伊利就为上游牧场融资6.7亿元,预计全年的融资额度将突破50亿元。
 
正是因为在困难面前,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克时艰的这份担当,伊利才得以与供应商、渠道商、奶农等拧成一股绳,互利共赢,形成强大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这些年伊利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在积极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保障奶农的权益。
 
在产业链扶持方面,伊利探索了“四个联结”机制——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风险联结,有效解决了农牧民面临的实际困难。
 
以金融联结为例:2014年至今,伊利为牧场提供融资扶持84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奶款600多亿,为5000余家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服务,累计融资359亿元。
 
技术联结方面,仅2016年至2018年,伊利就帮助奶农将奶牛日单产从25.89公斤提升至27.93公斤,每公斤牛奶养殖成本从3.58元降至3.18元,帮奶农增收30多亿元。
 
通过嵌入式服务、SOP管理、智能管控等途径,伊利带动了超过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伊利稳健的背后是担当。
 
对于弱者而言,困难可能意味着覆灭,对于强者而言,困难则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回过头看,在中国乳业每一个关键的拐点上,伊利正是将困难转化为机遇,才保持甚至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1999年,中国经济迈入以消费为导向的市场转型期,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举步维艰。作为伊利组织体系和战略管理项目组组长,潘刚构建了中国乳业第一个“事业部制”的组织模式,将最具发展潜力的液态奶确定为业务核心,同时兼任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一职。
 
在液态奶事业部成立之前,伊利液态奶的收入只有6000万。在潘刚的领导下,伊利开始大力发展液态奶业务,2000年,液态奶营收便达到5亿,翻了8倍。2003年,伊利业态奶营收达到46亿。伊利在“液态奶时代”乘风破浪,飞速发展。
 
2002年,国内各大区域性乳企进入发展瓶颈。时任伊利集团总裁潘刚在开启中国“液态奶时代”的同时,积极推动全国性品牌建设,以液态奶业务带动冷饮、奶粉等新品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产业布局,“伊利”由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全国性品牌。
 
2005年,伊利业绩显著下滑,潘刚临危受命,担任伊利集团董事长,带领伊利成为中国首个营收破百亿的乳品企业。
 
面对一道道坎,伊利越挫越勇,从区域品牌到中国第一、从中国第一到亚洲第一、从全球乳业二十强到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一次又一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同样的,新冠疫情对于伊利而言也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是伊利再一次拉开与国内乳企差距,同时缩小与全球头部乳企差距的挑战性机遇。
 
【剑指千亿:四轮驱动的增长逻辑】
 
2019年,伊利以902亿营收蝉联亚洲第一乳企,同时在全球乳业20强企业排行榜上位列第8位。
 
而据媒体近日曝光的荷兰合作银行2020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显示,伊利集团排名飙升至第5,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跻身全球乳业5强的中国乳企。
 
五强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千亿营收也完成在即,伊利的下一个长期目标是:超越雀巢成为全球第一乳企。
 
伊利的底气来自哪里?
 
从赛道来看,中国乳业的天花板还很高。2019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22千克/人,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国务院最新发布的《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奶消费量要提高到36公斤。
 
这也意味着,一场乳业消费升级即将来临,中国乳企将迎来新一轮消费红利。
 
从企业内部来看,伊利的底气来自:黄金奶源、品牌力、渠道力和产品力的四大增长引擎。
 
乳业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说法。奶源既是乳制品品质保障的根本,同时也是乳企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获得成本优势的关键。
 
为了赢得这场奶源争夺战,一方面,伊利斥资百亿打造自建奶源,目前,伊利拥有1500多座自有牧场,供应了自身50%的原料奶;另一方面,伊利在全球范围内大手笔收购奶源,比如控股赛科星、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威士兰获得新西兰本土4%的原奶供应量等。
 
目前,伊利掌握了国内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三大黄金奶源基地,同时布局了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全球南北纬40度到50度的黄金奶源带。
 
无论是从奶源的品质,还是规模,伊利都手握巨大优势。这也是伊利未来持续获得规模扩张的基石。
 
在品牌力方面,凯度消费者指数日前发布的《2020亚洲品牌足迹报告》显示,伊利以91.6%的品牌渗透率、近13亿的消费者触及数和近8次的购买频次,连续五年位列中国市场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榜首。综合报告数据显示,伊利各项指标在榜单中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持续领跑中国快消品市场。
 
在渠道方面,伊利在传统渠道下沉和新渠道拓展方面斩获颇丰。
 
凯度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底,伊利的线下液态奶终端网点达191万家,同比增长9.1%。其中,乡镇村网点近103.9万家,较上年提升了8.0%。针对三四线城市的渠道下沉和乳制品消费习惯培育将是伊利未来的一大增长点。
 
在新渠道拓展方面,伊利积极拓展会员营销、社交电商、O2O到家等新零售销售渠道,捕捉新的业务增长机会。
 
凯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公司常温液态类乳品的市场渗透率达到84.2%,持续领跑行业。
 
上半年,伊利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9%。在星图数据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线上B2C常温液奶研究报告》中,伊利斩获28.5%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
 
在产品力方面,除了不断加码品质提升外,产品创新能力是伊利最被低估的一大优势。
 
截至2019年底,伊利拥有20余个知名品牌,其中,3个品牌年销售收入在百亿以上(伊利纯牛奶120亿,安慕希200亿,金典120亿),11个品牌年销售收入在十亿以上。
 
除了稳健的乳制品基本盘之外,伊利非乳品业务增长同样不容小觑。伊利的植物蛋白饮料、功能饮料、乳矿饮品、咖啡、气泡水、矿泉水等业务都是强有力的增长点。上半年,伊利新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15.3%。
 
 
 
 
 
伊利的产品创新能力一方面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2016年以后,伊利研发投入远远甩开国内同行,2019年研发费用达到4.95亿。持续推出新品、新包装,开拓新的口味和新的消费场景,大大延展了的伊利产品的生命周期。
 
另一方面,伊利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持续加码,也给新品快速抢占市场提供了保障。
 
除了这四大增长引擎之外,伊利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也在持续发力,成为其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从智慧牧场、智能工厂,再到销售终端的“浑天仪”地理大数据系统、“云商系统”和“大数据雷达平台”等数据网络,智能化改造将持续提升伊利的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贡献企业的内生动力。
 
 
 
 
 
后疫情时代,四轮驱动的伊利势必会在稳健之外,不断制造新的惊喜,开始从全球乳业第一阵营,向全球第一乳企发起冲击。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