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搞房地产开发” 旅游业发展困顿

未知 2019-04-13 14:52

“大搞房地产开发” 旅游业发展困顿 

 

  山东聊城古城东北片区内,东昌首府项目的七地块被围挡圈起,一排排仿古建筑已完成主体建设,工人穿梭其中,正为这些青砖灰瓦、雕梁绣柱的新建筑调制最后的“古香古味”。

  自2009年4月聊城市启动古城重建工作,至今已满十年,但在此期间,“拆真建假”的质疑却从未间断。日前,“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短短十一字的通报批评,将这座古城再次拉进公众视野,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成为争议焦点。

 

  

  记者注意到,本次整改方案指出,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建局,以负责统筹推进整改落实各项工作,并要求建立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机制,办公室需将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每两周上报省住建厅一次,每月上报住建部一次。但是,时隔两月,对于当前整改进展,上述官员却表示,“整改还未落到实处,没有进行过报送。”

  古城改造

  聊城市,被誉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位于现城区西南部的聊城古城,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四周被国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护城河——东昌湖环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上古城景象。古城始建于宋代,以光岳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四条大街与城墙相连,形成“田”字型格局,分割为四个片区。古城内部显得空间格局严谨,道路经纬分明,建筑呈棋盘方格网状分布,

  是十分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格局。

  随着城市的外延式发展,古城区由原来城市功能的核心区,逐步衰退、边缘化。加之原有的居住生活条件落后、传统风貌的完整性较差、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挖掘和展示不够等问题逐渐凸显,单纯的保护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2008年6月12日,聊城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了《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聊城市古城形象营建与景观综合整治途径与方法研究》等古城保护性开发规划和方案,决定成立古城保护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古城改造项目实施。

  次年4月9日,古城保护与改造动员大会召开。彼时的聊城市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许多地方的古城开发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我们的古城一点也不比别的地方差,而且我市还可以借鉴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完全能够实现后来居上。”

  自此,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全面展开,除光岳楼等少量文物建筑和个别单位家属院保留下来,其余建筑和街巷几乎全部拆除,古城区内26家企事业单位外迁,4000多户近1.5万群众被重新安置。

  但是,预想中的“后来居上”还未实现,大拆大建的“改造”运动反而成了负面典型。2019年3月14日,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部分保护不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报》,通报中指出聊城存在古城内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城市,则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事实上,早在2012年11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就曾对聊城等城市因保护工作不力,致使名城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进行过通报批评。

  相关报道还指出,在当年召开的“纪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三十周年论坛”上,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曾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为,直接点名聊城市。

  当时的古城改造并没有遵循规划中‘只拆除影响整体历史风貌的建筑,只进行有必要的修整,保留传统的街巷和建筑’这一要求,而是想一次性恢复古城最繁华的景象,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考证的情况下,将古城内大量古建筑、古街巷全部推倒,复建了大量仿古建筑。一位聊城大学的学者如是分析。

  曾研究过聊城古城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另一位高校教授指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了保护古城和避免产生建设性破坏,聊城市政府就冻结了古城区内的大型建设项目。进入21世纪后,古城内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向新城区,古城区经济衰落,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新旧城区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所以改善民生也被定为古城保护和整治规划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房地产开发

  本次被通报的“大搞房地产开发”问题实则源于第一次通报之后。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古城区“田”字型格局、四个片区内,共开发建设了三个房地产项目。其中,位于古城楼东大街以南、楼南大街以东的东南片区建设为东昌御府项目,古楼西南片区建设为光岳府项目,而目前仍在建设的东昌首府项目,囊括东北、西北两个片区,占据古城“半壁江山”。

  土地出让信息显示,上述三个项目涉及的四宗土地均于2013年出让。东昌御府项目占地205亩,总建筑面积15.27万平方米,容积率小于等于0.7,绿化率43%,建设有御锦园、御珑园、御秀园和御湖园四个片区,共313套“中式庭院”。

  光岳府项目,规划总用地1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10.38万平方米,居住套(户)数为332户,总建筑面积155870平方米,住宅平均层数为2层,容积率0.7。

  东昌首府项目,则将东北、西北两个片区进一步划分为七个地块,总用地面积2083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0887平方米,建筑密度35%,容积率0.7。当前,该项目四、六、七3个地块尚在建设之中。

  事实上,就在聊城古城第一次被通报的2012年,当时的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曾联合发布了《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及《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其中明确提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禁止向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供地。

  上述三个低至0.7容积率、从外观上看几乎全是别墅类产品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但是,该市国土部门负责人在当时解释称,项目建设符合古城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不能建超过三层的建筑,所有建筑不能高于古城中间的光岳楼。

  而在2013年7月,聊城市出台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同样提出,在落实古城保护规划方面,要严格控制古城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

  “保护”古城似乎成了开发别墅类房地产项目的正当理由。记者翻阅本次整改方案,发现列出的三大项、二十条问题中,并没有针对“大搞房地产开发”问题的相关整改措施。东昌首府项目公司策划部相关负责人同样告诉记者,目前来看本次整改对项目没有什么影响。

  上述高校教授分析称,旧城改造被认定是直接面向基层、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效的领域,属于典型的地方事权。因此,聊城市政府是改善古城民生的责任主体。但是,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财政相对拮据,聊城市政府在此方面的利益诉求是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实现“政府不举债”的目标,即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对古城内的土地运营来筹措资金。

  据聊城政府官方网站2013年8月发布的信息显示,面对建设古城区和望湖小区(古城区居民安置社区)双重资金压力的现状,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积极通过银行贷款、争取政策性资金、企业拆借资金、加快安置资金回笼等渠道,努力筹措资金。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筹资25.98亿元。

  在采访中,上述当地住建局官员同样向记者表示,据其了解,古城改造工作延续至今,确与资金紧张有关。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还多次致电致函当地宣传部新闻科,该部门负责人称正在组织协调各部门回复,但是截至发稿,记者并未收到回复信息。

  发展困顿

  “当时改造古城的一个目标就是搞旅游开发,但是现在房地产开发了,旅游业却没发展起来。”谈及古城当前的发展状况,上述官员颇显无奈。

  行走在古城街道上,记者发现,归属于三个房地产项目的内部街巷显得较为冷清,临街商铺大多数处于空置、关门、转租等状态,开门营业者甚少。而包括光岳楼、七贤祠、范筑先纪念馆在内的多个景点也是游客寥寥。

  “以前很热闹的,但是那么多人都被拆迁搬走了,现在开发的别墅,一般人哪买得起,买得起的人又不经常住。”未被拆迁的供销社家属院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而对于古城的旅游状况,多位受访的当地市民均表示,即便是周末和节假日,当地人也很少去古城内游玩,外来游客同样不是很多。

  在光岳楼向西200米位置,记者看到一处关门的“古城招商中心”,外墙摆放的展板显示为“水上古城四大街商业招商进入收官阶段,主招酒吧、KTV、书吧、咖啡、西餐等业态”。周边商铺店员告诉记者,该招商中心已关门一年多时间。

  据了解,古城建成初期确实吸引了大量新老商家的入驻, 但随着日后古城发展迟缓, 吸引力不足, 客流量稀少等因素,商家无法承受高额的租金,开始陆续撤出古城。如今古城的商家主要为餐饮业及部分特产、文化店铺。

  在本次的整改方案内容中,记者看到,“古城恢复建设完成后,居民数量有所减少,平时城内活力略显不足”的问题已被提起。而对应的整改措施为利用已建成景点和四大街商铺,导入特色文化资源,尤其对四大街商铺通过招商引资,来吸引聚集人气的地方小吃等业态进驻。

  上述聊城大学的学者分析称,聊城古城的旅游产业以古城观光为主, 对古城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足, 产业发展档次较低。由于古城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被破坏,古城未来发展的吸引力和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被大大削弱, 居民的历史成就感、古城的历史分量感、古城的竞争力都显得大不如前。

  此外,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大多古城更新会侧重对空间审美的表达, 过度追求保护往往缺乏社会活力。古城内新建的旅游设施, 只有大型节日聚会表演时才被使用,其他时间均成为摆设, 实用性不足。复建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国内其他古城也具备的, 缺乏自身特色, 加之仿古建筑与真实古建在价值、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造成了聊城古城吸引力不足的现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