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00年看军事重镇历史

未知 2019-07-18 09:44


穿越400年看军事重镇历史

日前在清镇市卫城古镇后山皇仓坡上看到,这里还保留有一段明代古城墙,残垣断壁,历历处处。它们是一首古镇长歌,见证了血雨腥风、金戈铁马、悲壮激昂的那个年代,见证了一对父子将军镇守这座古城的丰功伟绩。

(古庙地基遗迹尚存)

记者从卫城古镇老城后街山下,沿着一条小径朝着皇仓坡上走去,经过数百级台阶,来到皇仓坡山顶,只见一段古城墙突兀在眼前。这段城墙高约2.5米,厚约1.5米,内外为錾子修整规则的块石砌筑而成,夹层中间为泥土。

站在山上向卫城古镇城区望去,古城呈盆地形,四面环山。山上树林阴翳,这段城墙一直沿着山顶林间围绕古城延伸而去。记者顺着城墙走去,林深墙长,走了数百米感觉阴森恐怖,便停止前行。

据卫城古镇的老居民黎全志介绍,他今年76岁。说起卫城古镇的古城模样,黎全志还记忆犹新。“我十多岁的时候,看到有人将古城南门的木材拆下来,扛去修镇上的粮店了。”黎全志说,他十多岁的时候,皇仓坡下还有一座完好的庙子,还做过学堂,老街上热闹得很。

(古庙石阶遗迹尚存)

古镇居民龚兴友也告诉记者,他家多年前就住在皇仓坡对面的山顶上,地基就砌在城墙上,如今已搬迁到镇里居住。

记者在古城南门、古庙原址处看到,古城原貌已毁,如今正在新建南门,一群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在南门后院中,还保留有一段几米长的古城墙,墙上石头已经饱经沧桑。在古庙原址处,石阶、地基、堡坎尚存,古庙已消失。走在南门老街上,古朴的街貌犹存,镇上居民在清幽的环境中生活着。

(皇仓坡山脊上的古城墙)

(南门城内仅存的一段城墙)

据史料记载,古镇卫城,原名镇西卫,位于黔中腹地,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明朝节制水西的一个屯兵的卫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明清两代和民国的历史变迁,镇西卫早已从屯兵的卫所变成商贸云集、店铺林立的商品集散地。各地客商分别建立了四川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在民国年间城区比较繁华,素有“小荆州”之称。

古城区布局独特,分别建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城墙厚达2米有余,均由方整石砌筑,有大十字、小十字、花市街、和平路、交通路等,商业发达,交通纵横。古井、古巷、古道、二宫、二寺、鱼塘、八大庙古迹多处。

(卫城老街)

卫城于元明时期隶属八番宣慰司、顺元路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明初及中叶隶属贵州宣慰司。明末,水西安氏叛乱,明朝廷平叛后,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监控,以“水外六目”之地设立镇西卫,并将卫所置于今天的卫城镇。此后,经过镇西卫指挥郭维垣、龙图麟、龙必锦几代人的建设,镇西卫城初具规模。期间,龙图麟、龙必锦父子均为镇守卫城的将军,通过他们几代人的付出,才使卫城得以保护建设发展到今天。

卫城古镇后山皇仓坡的明城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三月(公元1630年)。依城外起伏山脊而建,多处制高点高耸山尖陡岩,内缓外陡、易守难攻。开东西南北四门,直通东、西、南、北四大街及小街小巷。砌墙用石重达数百斤乃至数千斤,经錾凿修整规则,用糯米拌石灰浆勾缝砌筑。城墙周长3.2公里,高3米,厚3.2米。顶部砌筑若干高0.7米的墙垛,另有炮楼等军事设施,为控制水西,其防御固若金汤。卫城不愧为军事重镇、古驿重镇、茶马重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