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未知 2019-09-10 18:10


历史上的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刘基,字伯温,在很多的历史书籍中,对于他的描写都是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文韬武略,善于在战事当中出谋划策,贡献奇功,并且,协助朱元璋平定叛乱,稳固政权。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建树,在财务管理、理政治国等方面也是非常擅长的,在他的辅佐之下,明朝初期出现了第一个治国盛世。更有将他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俗语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足以见得其能力之强。

 
  •  

  •  

  •  

  •  

  •  

  •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是什么样的呢?都说刘伯温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初期的张良,刘伯温果真是天才军师吗?

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提到了刘伯温的军事才能过人,谋略超群,性情刚毅,是朱元璋的御用军师,帮助其扫平元末的群雄,统一天下。刘基立下的功劳,不亚于汉初时期的张良。但是,在现代历史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刘伯温一共写了两本跟军事有关的书籍,但是,这两本书的内容却很少被人引用和提及,可见,这两本书的军事价值不高。

根据刘伯温的实际从军记录上看,他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两部分:

一是、在元朝官府做军事参谋的时候,镇压农民起义;

二是、在投奔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之后,为其做了义军的参谋。

在元朝官府从军的三到四年之间,他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后来,到了朱元璋军中做参谋,一共才三年多的时间,其中,有半年还回老家守孝,实际随军时间将近两年。而朱元璋军中也不是只有他一名参谋,且还没有什么官衔。到了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的时候,也没有让他继续随军,但是,朱元璋的战事却并没有结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这个军事,对于朱元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朱元璋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平定天下的大计都归功于刘伯温?

在有些书籍当中,把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清张士诚,说成是刘伯温的功劳,甚至,还将刘伯温的这个大计与诸葛亮的功绩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并不属实。1363年发生了这场大战,而刘伯温此时在朱元璋的义军中做参谋已经三年了,但是,当陈友谅率兵打上门来的时候,朱元璋显然是仓促应战的,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大计。

而且,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还曾经被敌军包围,困在战船之上,要不是韩成与其对调了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河自尽,朱元璋早都没命了,怎么可能获得胜利?如果,刘伯温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军师,又怎么能让自己的主帅舍身犯险,差点一命呜呼呢?这场战争的胜利,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

如果,胜利果实真的是因为刘伯温的计谋得到了,朱元璋怎么可能不为其加官进爵,怎么能还让他继续做一个普通的随军参谋呢?

1370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时候,开始根本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等到封赏结束后的第二十天,才对其进行了补封。学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对刘伯温进行补封,并非因为其在军事上的功绩,而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等事务上的尽心尽力,同时,跟着自己也十来年了,当时的刘伯温,已经是年过60的老人了,所以,才象征性地给他封了一个爵位。

 
  •  

  •  

  •  

  •  

  •  

  •  

刘伯温多次辞官,后来,功成身退的故事被很多文人津津乐道,并将他刻画成了与汉初的张良一样的隐士,这种说法时候准确呢?

其实,刘伯温的多次辞官与做隐士没什么关系:

1340年,刘第一次辞官。他当时是在元朝做副县长,一做就是四五年,官职卑微且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跟同事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所以,他才辞官了。

1349年,他第二次辞官是因为他越级上报被追责,不得不辞职;

1358年,他第三次辞官,是因为之前他是五品官,后来,被贬为了七品,还不让他参军,一怒之下又交了辞呈。这次辞职之后,他就到了朱元璋的义军当中任职了。

细数一下刘伯温的为官生涯,他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的手下干了10年的中央官。按理说,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是元老级人物,但是,最后却只是被象征性的补封了一个爵位,这对于刘伯温这种权利欲望很强的官迷来说,应该是非常失落的。

再说,他当时已经60岁了,无论是从年龄还是未来的发展上,都没有什么大的指望了,想来也只有最后一招辞官了,看看会不会被朱元璋挽留,或许还能给加个官,升个迁什么的。但是,很遗憾,朱元璋没有挽留他,而是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准许其回乡安老。

那么,为什么在刘伯温去世的139年之后,明朝廷会想起要将其神化呢?

1514年,距离刘伯温死后已经过去了139年,明朝廷突然对其加赠太师衔,还夸赞其慷慨有志、足智多谋等,并给其“开国文臣第一”的美誉,经过现代学者的细致分析,大体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一共有37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朱杀了31伟。明朝政府需要神化朱元璋,所以,要找些开国功臣一起陪衬,之前被处死的那些自然不能选了,所以,排来排去,也就剩下刘伯温了。

第二,刘伯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是做太史令,主要负责编制历书,夜观天象等等,各种国家典籍、祭祀、起草文书等工作也是由他来做的。所以,可以“预测未来”的刘伯温,来预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是更有说服力的。

第三,刘伯温说来也是个文人,写过不少文章,更便于在文人之中推广和传播。

第四,刘伯温的学历,在开国功臣当中是最高的,而且,比朱元璋大了20岁,这样的人给朱当老师,没文化的朱元璋脸上也有面子。

第五,刘伯温也随过军,做过军事,有过从军经历,所以,他更适合被神化为能文能武的神人。

最后,关于刘伯温的死,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没有定论,也无法考证。一种是朱元璋杀了他,一种是胡惟庸陷害他致死,还有一种是刘基善终。哪种可能性比较大呢?

朱元璋让刘伯温死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根据后来朱元璋跟刘伯温儿子的谈话,是用方言土语来讲的。从朱元璋的语气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死的惋惜,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修饰。刘伯温当时以老病之身,回到京师,朱元璋应该不会对其太过提防而欲害死他了。

胡惟庸确实心胸狭窄,刘伯温与朱元璋商量丞相人选时,说了胡惟庸的弱点,这一点,胡惟庸也知道了。所以,胡惟庸耿耿于怀,给刘伯温下药也是有可能的。至于刘伯温是否善终,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他本身病就严重,后来也心情不好,郁郁寡欢,老病而终不是没有可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