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能打胜仗

未知 2019-10-09 11:20
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能打胜仗

世人都说曾国藩书生带兵,行军打仗奉行六字诀——结硬寨、打呆仗,湘军作战凭借挖壕、筑墙、稳扎营、固守营寨,慢慢困死太平军。战术虽笨且见效慢,但却极其实用。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也经常使用曾国藩湘军这个战术——结硬寨,打呆账。三大战役经常看到这种战术的影子(虽然不是次次都使用这种战术),结果很快就丢掉了江山。从纯军事角度看,这种战术的缺陷在哪里?

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能打胜仗,国民党照搬过来怎么没用呢?

 

首先来看太平天国时期,其实,曾国藩的打仗水平在当时的人眼里就不行,只是手下的将能打而已,外加太平天国的内讧,成就了他的英明。所以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能力,还要看手下能力和对手能力,战争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打法。

世人评价曾国藩长于战略,拙于战术,历史上哪个军事天才是靠打呆仗赢天下的?也只有曾国藩而已。太平天国内讧成就了他,但凡太平天国不作死,曾国藩哪有机会翻盘,前期太平天国多少次吊打曾国藩,逼得他几次都想自杀。

打呆仗就是没军事天赋的人才做的事,不知道怎么打,就打呆仗呗,长围久困,等待对手来攻,说白了这么打不用动脑子。

“结硬寨,打呆仗”的前提是:

1.你能困住对手,寨没结好别人就跳你屁股后面了,或者寨结好了,但随随便便让人打穿了。那还玩什么。

2.你的补给要跟上,步步推进推了没两步,弹药粮食跟不上了也打不了。

从当时的形势看,首先清廷的经济资源足以让湘军结硬寨打呆仗,作为对手的太平军也愿意和湘军争夺城市,其次当时的通讯条件不利于清廷微操。

清军火炮质量和炮兵战斗力大不如康熙乾隆时代的清军,攻坚力极差,只能用堡垒围困固守城市发太平军。对于湘军来说,只要不输就是赢,因为有全国后勤支援。

说白了,明朝时袁崇焕的凭坚城用大炮、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还有解放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的战术,都是体量大但是战斗力比较虚弱的一方寄希望于通过拼消耗,以自己体量大的长处去克制对手机动力、野战能力强的优点,不过明朝和国民党空有巨大的体量,但是因为动员能力差,根本就发挥不出来。

结硬寨,打呆仗”是需要条件的:己方的后勤必须得保证绝对的安全,并且可以有效掐断对手的后勤。湘军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军,水师起到决定性作用。

江南水网密集,谁的水师强,谁就胜,对陆军而言,江河那就是最好的封锁线,在水师弱于对手的情况下,想过条中等的河都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而且水师决定后勤的补给,雨花台大战,曾国荃3万人围南京,内有瘟疫,外有几十万太平军围攻,竟然能挺过去,靠的就是长江水路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武器弹药、粮食药品、人员补充,全靠强大的水师保驾护航,没水师,曾国荃铁定会输。

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能打胜仗,国民党照搬过来怎么没用呢?

 

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是中国第一支拥有现代化成熟建制的军队,也就是哪怕打散了,也能以最小的班为建制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军事活动,你让还是旧军阀体制的国军怎么打?

​解放战争时解放军已经有了大量的火炮,而且根据地比红军时期大了十倍,国军的碉堡战术没用了,四野和三野攻坚都是用重炮平射,碉堡很难阻挡火炮轰击。

另一方面,解放军主要采用运动作战,不断运动游走作战,最后在外围反包围国军,结硬寨急需花时间,不等国军合围就已经跳了出去,根本不和国军玩硬碰硬,国军的这种战术只有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德那样的愿意把精锐消耗在寸土必争上才管用,碰见军事大家只有挨打的份。

这种战术要求自己方情报灵敏,想想国民党那睁眼瞎的情报,还是算了。

如果再考虑到动员能力,国民党那惨不忍睹的动员水平,以及失败的政治,民心尽失,不失败就没天理了。

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能打胜仗,国民党照搬过来怎么没用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