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脉冲强磁场中心跻身世界四强

未知 2019-04-27 14:51

国家脉冲强磁场中心跻身世界四强

 

  11年前,全国第一个落地高校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开建。它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承建的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白手起家,埋头苦干,第一拨“吃蟹人”突破重重障碍,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结束了我国强磁场下科研长期依赖国外装置的历史。去年更是创造了64T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让我国强磁场技术走到世界前列。

  不断刷新国内纪录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总投资不到2个亿,目前能提供超强磁场、极低温、超高压等极端实验条件,可进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它以一股巨大的“强磁力”,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科研机构和个人。截至2018年12月,装置累计开放37501小时,对外开放率74%,已开展脉冲强磁场下的科学研究933项,用户单位71家。

  中心主任李亮教授自豪地说:“团队凭着一股子工匠精神,不计较得失,一心一意做建设、做科研,才使得这个开放公共的实验平台具备了持久、高质量的服务水准。”

  从2013年10月接受国际评估那天起,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已跻身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行列,也是国内唯一的大型脉冲强磁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

  就在最近,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内的海外用户来到这里进行科学研究,省内外预约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十几家。利用这里的实验条件,许多用户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他们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717篇,其中不乏哈佛、剑桥、斯坦福等全球著名大学。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设的首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说,高校首建国家大科学工程,意在聚合力量,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当初有人对高校建设大科学工程存在疑虑,实践证明,利用学科、人才资源优势,灵活创新体制,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充分发挥出改革创新的潜力,创造出惊人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强度:开工仅仅11个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样机系统就已研制完成。磁场强度从2009年的75特斯拉,到2013年的90.6特斯拉,不断刷新我国脉冲磁场强度纪录。

  核心部件自主研发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让这些科学先锋们骄傲的是,强磁场中心关键核心材料、部件全都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国产化。

  科研资金有限,导体材料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华中科大原校长李培根“三顾茅庐”请到武汉的李亮教授,与同事们忍受枯燥与寂寞,在实验室里日夜克难攻关。

  中心设备的每一张电路设计图都由团队自己绘制,每一个零件都是团队自己安装调试。磁体是脉冲强磁场装置的核心部分,而磁体线圈的研制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没有“回头路”,必须一次成功。负责手工缠绕磁体线圈的彭涛教授,常常“做梦都在绕磁体”,生怕出一点差错。

  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小涛教授负责的控制系统是让装置动起来的“中枢大脑”。大电流、强磁场和极低温等极端条件,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但控制系统运行至今,无一起严重控制故障。

  “核心材料和部件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参与强磁场中心建设的科学家们,放弃了自己做科研出成果的机会,一门心思扑在强磁场装置的建设上。凭借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摸索出高校建设和运行大科学工程的创新模式,开创全国之先河。

  目前,脉冲强磁场装置二期工程正在筹划,开建之初不到10人的强磁场团队,而今已经发展到50多人,校内交叉研究团队就有20余人。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入选长江学者、杰青、青年千人计划的就有十几人。一个月前,这里再出新成果:朱增伟教授90特斯拉下最新研究进展在《物理评论 X》(Physical Review X)在线刊发,这也是中心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以及法国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的合作成果。

  敢于担当,走在前列。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站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新征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