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科学家“重建”超大陆

未知 2019-12-16 16:17
媒体:中国科学家“重建”超大陆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西北大学赵国春教授,总是说自己并不是非常聪明,只是非常勤奋和专注。就是这个在自己眼中不是“非常聪明”的人,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亿-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

  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里,赵国春秉持着对地球科学最纯粹的热爱,凭借着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坚持,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在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演化研究领域,发出了属于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人生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生长在辽宁省岫岩大山中的赵国春,自小也是一个爱看星星的孩子。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头顶上的浩瀚星空在他看来,既辽阔又神秘。

  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名列前茅,最终顺顺当当地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林大学)。赵国春的高考志愿表上,一水儿地填报着“地质学院”和“地质学系”。1988年,赵国春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年,已经晋升为副教授的赵国春远赴澳大利亚,在科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赵国春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赵国春常常说,从事地质研究,不需要特别聪明。他所谓的“不是特别聪明”,更多的是“八风不动”的守拙和坚忍。“只要确定了目标,人生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会晚。”在赵国春看来,人生的起跑线就在脚下,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起跑,“最重要的,是在每一个阶段,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多年来,他共发表学术论著350篇,他引总数已经超过33000次,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11篇,他引16033次,2014年至2019年连年入选科睿唯安“Highly Cited Researchers”(高被引科学家)。2004年,赵国春获得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同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16年获第29届Khwarizmi国际奖(一等奖),2018年获世界科学院TWAS奖。

  远赴澳洲发现更古老的超大陆

  在科廷大学读博期间,赵国春第一次听到了“超大陆”的概念。

  在地球演化到某一阶段,所有大陆板块会汇聚到一起,拼接成一个巨型大陆,这就是超大陆。超大陆拼合形成之后,会发生裂解,再度分裂成若干板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目前被地质学家广泛接受的超大陆有三个,分别是在18亿年前形成的Columbia(Nuna)超大陆、在10亿年前形成的Rodinia超大陆和2.5亿年前形成的Pangea超大陆。

  攻读硕士学位时,赵国春在导师贺东兴教授的指导下,在冀东地区研究变质岩。1994年,赵国春参与著名变质地质学家卢兆良教授领导的地矿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将研究工作范围扩展到五台-恒山-阜平一带。在项目执行期间,他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冀东地区和五台一带的麻粒岩,矿物种类完全一样,矿物生长方式却截然相反——冀东地区的麻粒岩里,红色的石榴石围绕着白色的斜长石或黑色的辉石生长,俗称“红眼圈”;而五台一带,却是白色的斜长石和辉石交生体围绕着石榴石生长,呈现出“白眼圈”。再向西,在内蒙古武川、固阳一带,又出现了“红眼圈”。

  这种带着“白眼圈”结构的麻粒岩,在喜马拉雅、秦岭-大别和欧洲阿尔卑斯造山带中广泛存在,它反映出岩石所处的环境曾经发生过板块碰撞俯冲后迅速向上折返的构造过程。在经过大量的采样、分析、对比和综合研究后,赵国春等人在华北中部确定了一条近于南-北向展布、长达1600公里的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造山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