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未知 2019-12-29 16:08
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裴钢,研究员,1981年于沈阳药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 美国北卡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 士学位,其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 后研究。1995年应聘担任中科院和德国 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 长。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00年至2007年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院长。2007年至2016年任同济大 学校长。曾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973计划)第四届、第五届专家顾 问组成员等;现任“干细胞及转化研究”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药全 球化联盟副主席,《Cell Research》杂志 主编等。

怀三分侠气,存一点素心,这句话形容裴钢院士怕是妥帖的。他的文字自带“尽在杯中”的旷达,还裹着些诗人的浪漫,他读《白香词谱笺》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山河往事词中历,婉约豪放入心来。”就这么轻轻地一笔,云淡风轻。而作为科学家,他又是客观严谨的。他说,科学实际上是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裴钢的研究领域小到“细胞”,他的精神世界却大到生命万象。他可以从“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这一生物学基础来认识生命,也可以从“生命到底是不是可以认识的”这一哲学角度来思考生命。他的世界,有着平常人平常事的日常生活。但是,从他的思想深度却可以晓悟科学家在未知的荆棘丛中探索的精神高度:科学研究的过程就像登一座没有顶的山峰,登完一段就要继续下一段,因此要永远憧憬下一段旅程,保持对下一段旅程的渴求。

裴钢有着那一代人独特的阅历,他的人生和时代的车轮一起辗转向前,经过“农业大学”“工业大学”两所“社会大学”的淬炼,他对世界与生命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似乎更为深沉;恢复高考后,国内外的学习、科研经历,以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7年院长、同济大学9年校长的历程,他的生命体验也更为丰富,他的人生带着些策马奔腾、逐波踏月的激荡。

作为国内外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中国脑计划”专家组召集人,近年来,裴钢开始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关注“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那么,大学校长眼中的教育应该有着怎样的理想状态,我们的采访就此展开。

教育要关注范围更广、更复杂的教育科学的研究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中国脑计划”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是其中的重要项目,是“中国脑计划”中有别于其他国家脑计划的一个亮点。

学界普遍认为,脑科学与教育的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1世纪是关于人的科学,特别是对人的意识、智力、智能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是关键点。探索脑的奥秘通常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的疆域”,对于脑的研究几乎集中了当前科学发展的所有前沿领域。而脑的发育、进化、存储等问题,这些都与教育密切相关。

在脑发展的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所呈现的教育结果不尽相同。裴钢认为,脑科学的基础研究在历史维度更深层面地影响着教育发展,因为脑是人的重要学习器官。同时,他也谨慎地指出,研究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生命科学领域,要关注范围更广、更复杂的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

理论上科学有一个所谓的客观标准,那就是越到微观的科学,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而上升到环境、精神、医学等宏观层面,比如在环境科学中讨论地球究竟有没有变暖时,往往争议就很大。科学讲究证据,讲究重现性,讲究规律寻找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