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大数据如何成为检察“监督利器”?

未知 2022-09-10 19:25
浙江杭州:大数据如何成为检察“监督利器”?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医疗”……近些年来,“互联网+”正在改变越来越多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互联网+”会给当下的检察工作带来哪些改变?在杭州市检察院,“数字检察”正探索一条“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新路径。

“非羁码”APP。杭州市检察院供图
“非羁码”
非羁押人员监管的数字化方案
“在数字化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解决问题。”提起数字化为法律监督手段带来的改变,杭州市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副处长徐衍深有体会。
例如,一直以来,对非羁押人员的监管始终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和难以监管到位的风险,如何对非羁押人员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疫情也给非羁押人员监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进一步解决该问题,2020年7月,杭州市检察院和杭州市公安局联合推出了“非羁码”。徐衍介绍,它具有绿、黄、红三级监管色,评级的标准是非羁押人员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行为动向和综合表现。非羁押人员只需在手机上下载App并进行人脸比对,后台就可以通过司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对非羁押人员开启监管。
“非羁码”的推广,切实防止错误逮捕等冤假错案给案件当事人造成的损害和长期羁押导致的司法不公,减少财政支出和司法资源投入。
此外,相较于电子脚镣等电子监管措施,“非羁码”隐蔽性强,能有效减轻非羁押人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其在非羁押期间正常工作生活。
徐衍介绍,截至2022年7月,“非羁码”共适用29432人,无一人脱管失控。由于成效显著,“非羁码”还被列入今年最高检《关于支持和服务保障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并予以推广。

“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杭州市检察院供图
“特定行业转入”
用大数据把牢行业“进出口”
有暴力犯罪历史的人能做网约车司机或保安吗?如何预防特定行业从业人员犯罪?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的疑问。
杭州市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从业者中存在法律明确禁止准入的具有刑事犯罪前科的人员,为社会治理埋下安全风险隐患。
例如去年,曾犯诈骗罪的执业医师胡某在刑满释放后,仍从事相关医疗工作。
如何从源头上筛查出这些人员?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陈斐表示,从业禁止目前存在入职查询难、在职管控难和数据共享难等问题,而破题的关键就是要打通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
在当地区委政法委的全力支持下,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自主研发“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对医疗卫生、食品药品、道路运输、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五大民生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红黄蓝”三色赋码管理,把牢行业“进出口”。
有了“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把关,曾犯诈骗罪的胡某最终被注销执业医师证书,并被纳入黑名单。
据统计,该系统已对五大领域共计5万余条人员数据进行智能监督分析,发现犯罪记录200余条,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对27人作出撤销资质等处理。

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杭州市检察院供图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在破除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时掌握大数据,数据实时率可达93.7%,并以此作为监督利器,推动共享共治。”杭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娟表示。
记者获悉,杭州市检察院承担了浙江省委“牵一发动全身”重点改革试点任务,在杭州市委政法委领导下,牵头杭州全市19家机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全力建设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从“办一案”到“牵一串”,提升整体监督质效,推进法治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