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介绍信曝光,记录“抗疫”真实历史

未知 2020-10-27 10:33
60多年前介绍信曝光,记录“抗疫”真实历史



  历史上留下的书法经典,很多都不是纯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而是随手写下来的信件、便条,比如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所谓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如此。即便是古人随手而作,依然能够展现出当时人书写的真实状态。与现在所谓的书法创作相比,这些短札更能体现自然、真实的书写状态,也更加打动人心。

  

  有网友晒出无意中购得的上世纪50年代的便条,让我们看到在现中国成立不久,来自民间的真实的书写状况。根据这些便条,也透露出很多当时社会的状态。 这些条子不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而是当时宣城县政府卫生科、区公所、村委会手写的证明书、介绍信、领条、发奉条等各种条据,但每张条据的毛笔字都很有功夫,有的潇洒自如,有的龙飞凤舞,有的一字一扳,让人仿佛进入书法的海洋。

  

  这些条据书写时间是1951年至1953年,时值建国初期,物资困乏,百废待兴,所用的纸张都是发黄的宣纸,宣纸很溥,有的甚至溥的透明,这大概是特殊时期勤俭节约需要。而条据上的单位印章全部采用条形章,个人印章则采用方形章,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印章风格。 据网友透露,这些便条是2010年在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买的,每张条据一元一张,总共花了九元钱。当时网友也搞不清这些条据有用没用,只知道是旧货,就稀里糊涂买了。至于有没有收藏价值,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当时根本没有考虑。 小编觉得,不管这些便条现在在收藏者眼里值不值钱,仍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首先,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当时乡区进县城看病都是等级管制,要开介绍信。现在的年轻人对介绍信一类的东西可能相当陌生,但在那个年代及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介绍信是一个人到外地必不可少的证明材料。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的联通,介绍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它记录了应用文体的标准格式。 从这些便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行文格式、文书格式都是新旧时代的过度。然而,现在的人连一张欠条的正确格式都搞不清楚,对于证明信如何写,收条如何开更是不明就里。

  

  再次,它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这些便条中,有几张都是关于鼠疫防疫的,有卫生站签收防疫物资的,有为防疫医生工作证明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大的疫情,比如血吸虫病、1964—1965年的霍乱、1967年第脑脊髓膜炎,以及后来的非典等。其中这些便条所呈现的1952年的鼠疫,也是规模较大的一次。这些疫情,都在国家的统一治理下,逐渐被控制。

  

  在这些便条中,看到鼠疫注射补贴,看到一个县城几位医生完成相应的疫苗注射工作,说明当时的防疫工作很广泛扎实。总之,简单几个字信息量很大。就象湖南澧县出土的秦简,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形态。

  

  最后,它是当时最自然、最真实的书法。 这些便条并非出自书法家之手,但无疑都出具有文墨的人之手,字中不以书写技巧为尚,一任自然,不做作、不张扬,但字里行间透出的隽秀雅致,是可以明显体会得到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风尚,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期,书法也是那样质朴无华。
标签